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了解宜昌市1997年~2006年十年间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或“乙肝”)疫情规律、不同时期乙肝发病水平及发病重点人群,探索并阐明影响发病的消长因素。②了解当地居民乙肝发病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阳性率及免疫水平。③了解宜昌市乙肝免疫策略实施情况、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制订卫生政策提供依据。④了解当地居民对乙肝相关基础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有针对性地开展乙肝的健康教育策略。⑤综合评价目前宜昌市执行乙肝计划免疫后的效果。
方法:①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年~2006年十年间乙肝发病资料、患病状况、当地居民HBsAg携带率及免疫水平。②选定A、B两组人群(年龄>18周岁,不确定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为A组;年龄≤18周岁,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人群为B组),应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人群HBsAg、抗-HBs,分析当地居民现阶段乙肝的免疫水平。③应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对比当地居民乙肝疫苗(HepB)的免疫效果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结果:①1997年~2006年十年间累计乙肝报告发病数为2281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57.40/10万。期间报告发病数、报告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略为下降,全年均有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以4月~8月报告发病数较多;地区分布显示城区发病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平原地区高于山区;发病男女性别比为2.29:1,青壮年是高发群体,发病数职业分布构成前三位顺位为农民、工人、干部职员。②A组人群HBsAg阳性率为45.7%(730/1598),HBsAb阳性率为22.8%(364/1598);B组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4.7%(76/1625),HBsAb阳性率为58.1%(944/1625);两组人群HBsAg、HBsAb的阳性、阴性构成均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A组人群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B组人群HBsAg阳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乙肝疫苗接种保护率(PR)为89.71%,接种效果指数(IE)为1.55。③2003年~2007年宜昌市各地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山区相对较低。④不同人群对乙肝是传染病、可预防的知晓率较高;而对乙肝传播途径、表面标志物的了解普遍偏低;文化程度对知晓率的影响较大,各项问题回答的正确率高文化程度组高于低文化程度组,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初、高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职业分布为医务人员、教师知晓率最高,农民、无业人员知晓率相对较低,知识主要来源为媒体,来自专业人员及书籍的偏少。
结论:①宜昌市1997年~2006年十年间无乙肝爆发疫情,但报告病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成人乙肝疫情严峻。②HepB计划免疫的实施使不同年龄人群HBsAg携带率、HBsAb阳性率发生了较大变化,低年龄组人群对乙肝具有更好的免疫力。乙肝疫苗接种保护率为89.71%,接种效果指数为1.55。③宜昌市城区、平原地区确保了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高接种率及全程高接种率,但山区实行该措施的力度不够。④A、B两组人群对乙肝防护知识了解不足,尤其是未成年人对乙肝相关知识缺乏,妨碍了相关防护措施的实施。
建议:①坚持开展乙肝疫情监测,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乙肝免疫,制订成人HepB免疫策略和实施方案,降低成人易感性。②继续保持城区、平原地区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高接种率和全程高接种率,加强山区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管理,提高接种率。③加强日常乙肝免疫水平监测,在做好HepB基础免疫的基础上,及时开展加强免疫和应急免疫。④加强对农村乙肝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农村居民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制作通俗易懂、有实效的宣传材料,增强农民防病意识。从而抑制我国乙肝高发病状态,缩短控制乙肝的时限。⑤对未成年人开展乙肝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防护意识,促进其行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