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评估区域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国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气候效应,基于国内外已经将DMSP/OLS灯光数据广泛用于估算城镇人口、耗电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分析城市面积扩展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监测等研究,本文采用均一化处理后的国家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军事气象卫星计划/线性扫描业务系统观测的非辐射定标夜间灯光数据,分别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灯光阈值提取法,分析了长三角近二十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空间扩展进程,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在研究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基础上,选取城镇建成区面积演变进程较快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地温反演数据对该城市的全年和四季逐年的热岛强度演变进程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验证城市化对城市温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1992-2007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镇建成区空间扩展过程,且城市之间出现了连片趋势,区域内部存在着较大差异,其基本态势是以上海市为中心,城市化水平向外围逐渐递减;1992-2000年间城市群的城镇建成区扩展速度较慢;2000-2007年间城市群的城镇建成区扩展速度明显加快。1992-2007年期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城镇建成区扩展模式大概分为四类:由“市区”到“市区+斑点”、由“市区”到“市区”、由“市区+斑点”到“连成一片”和由“市区+斑点”到“市区、斑点同步发展”。(2)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反映出的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气温变化。近二十年(1989-2007)来,整个长三角地区年、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率为0.8℃/10a,春季增温率最高,达1.1℃/10a,冬季的增温率最低,为0.5℃/10a。(3)1989-2007年期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年、季平均气温的增温趋势大体和整个长三角地区保持一致。16个城市的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率介于0.6~1.0℃/10a之间,增温率呈现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其中1989-1999年间的年平均气温波动性较大,而在2000-2007年间的气温波动性较小。1989-2007年间,16个城市的季平均气温增温率及波动性也呈现空间非均匀特征;春、夏、秋3个季节的平均气温波动性基本上也以2000年左右为分界线,之前波动性较大,之后波动性较小;冬季以1997年为界,之前波动较小,之后波动较大。(4)整体上,2001-2007年间的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率要比1989-2000年间的增温率高。就季平均气温线性增温率而言,16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在1989-2000年间春、冬季气温增温率要比2001-2007年间要高,春季和夏季正好相反。长三角地区在1989-2000年和2001-2007年两时段的年平均气温差值为0.8℃;在两个时段四季的平均气温差值中,春季最大为1.0℃,冬季最小为0.6℃。(5)1992-2007年和2000-2007年间城镇建成区面积变化与年、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1989-2007年时间段,长三角地区城镇建成区扩展主要影响春季平均气温的增大,整个长三角地区春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增温率为1.13℃/10a。通过MODIS地温反演数据对苏州、上海和嘉兴三个城市2001-2007年间的各级热岛强度面积的逐年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苏州、上海的热岛区和过渡区呈逐年波动增加趋势,温度较低区呈逐年波动减小趋势,对应于城镇建成区的扩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