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主要发生于儿童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或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Vaccine, OPV)来预防。全球消灭脊灰计划开始于1988年,1999年时全球Ⅱ型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截止2009年底,除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四个国家外Ⅰ型和Ⅲ型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也已被阻断。中国自1995年以来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WPRO)宣布进入无脊灰状态,中国目前仍使用OPV维持无脊灰状态。OPV株在人类肠道中复制时能发生变异,一些变异可以导致强神经毒力的回复,引起疫苗相关的脊髓灰质炎(VAPP)。未免疫人群会受到服苗者排泄到外环境中的变异的疫苗病毒感染,而造成其循环,在人群中循环到一定程度(VP1编码区核苷酸变异率≥1%),就称为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而且,尽管中国目前处于无脊灰状态,但由于Ⅰ型脊灰野病毒仍在个别国家和地区流行,因此仍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为了研究工型脊灰病毒(PV)的基因特征,为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本文对中国200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监测系统中分离到的57株Ⅰ型PV的VP1编码区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PV野毒株或疫苗衍生PV;但发现5株高变异株,其中分离于两例AFP病例的两株高变异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100%。同时57株Ⅰ型PV的VP1区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两个核苷酸(nt2747和nt2749)是突变热点。根据江西省和湖北省两株高变异株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不能排除它们之间发生了短时间的循环,有待于深入研究。同时,突变热点的存在提示毒株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容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神经毒力等表型方面的变化。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发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RT) PCR法对57株Ⅰ型PV中6株代表性毒株进行型内鉴定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VDPVs)筛选,并将检测结果与毒株的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无法鉴别6株病毒中的5株Pre-VDPVs,作为WHO推荐使用的新型型内鉴定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是否适用于中国PLN (poliomyelitis laboratory network)还有待大样本脊灰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