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美学范畴研究——以山水画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氤氲”来自于“气”之清浊化生,但却区别于“气”的隐性活力基元,“氤氲”更为实际生动,拥有显性的生命力。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与外显活力,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诗歌,“氤氲”用于艺术创作、审美鉴赏中的例子不胜枚举。魏晋玄学的兴起使得能够表达自由精神的山水绘画逐渐受到关注,自此,山水绘画以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独特创作技法、追求气韵生动的风格特色影响着整个中国艺术创作。山水绘画以笔墨浓、淡、干湿的娴熟运用,形、色之外气、意、境的把握,“似与不似”间的烟云朦胧,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天地氤氲、山水氤氲、笔墨氤氲的艺术特色。“氤氲”的绘画特色不仅表现在绘画创作中,同样也丰富的出现于各种历史时期、绘画风格中,隐藏于画论家“烟云变灭”、“叆叇”、“荟蔚”等修饰词的画论品评中,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氤氲章》中提出“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正是看到了“氤氲”在中国绘画中的特殊意义,将其进行了美学范畴上的定义。这使得“氤氲”在近代绘画美学表现中经久不衰,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氤氲”作为美学范畴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以及研究现状探讨。第二部分对“氤氲”的哲学概念探源,研究其作为哲学概念“气”的子范畴所表现出的内涵精神。第三部分以历史性梳理找到“氤氲”与“气韵”、“意境”等承继关系,表明山水绘画中“氤氲”观的萌芽与发展。第四部分通过具有外显活力的“氤氲”意境的山水画的表现作为背景,以引出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氤氲章》中将“氤氲”作为独立美学范畴,表现出其对于山水绘画的重要性。第五部分通过对“氤氲”范畴自明清以后对后世的影响,以此来达到对“氤氲”山水绘画的未来展望,以表现笔墨、气韵的意境精神。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山水绘画对“氤氲”的追求是那种“烟云灭没”的“玄妙”气韵。“氤氲”在不断的笔法、墨法创造的意境变革中一直保持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自从人类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对自身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人的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他们都对此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哲学家们受当时特定
基于当下盛行的技术创新理论,从技术创新与人的维度透视当代技术创新的实践形态,指出技术创新的一种全新转向——技术创新异化的人文转向。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内涵、特征和过程阶段,并对人文词源进行了考辩,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人文的关系,揭示了技术创新异化人文规约内涵、必要性、目标和阶段。技术创新异化的人文规约,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全面引入人文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类的终极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欧洲大陆唯理论的奠基人,他崇尚思辨的自由,高擎理性的大旗,为理性主义的先驱之一。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他的哲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从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