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神话演绎之路——17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0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至60年代中期,即新中国建国后的“十七年”间(1949-1966),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样式受到空前重视,政府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戏曲改革”运动,使得戏曲从供娱乐消遣的“把戏”一跃成为新政权推行意识形态的主要承载物。这一运动以其时间之久和力度之大,成为当时引入瞩目的文学事件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改”运动在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创作三个题材同时展开。在不同的时段内,主流意识形态重点关注的题材各有不同:1949-1956年,传统旧剧“改编”最受瞩目;1958-1962年,新编历史剧成为重心所在;1963-1966年,现代戏跃为时代新宠。事实上,旧剧、历史剧、现代戏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新政权根据自身意识形态灌输的需求而进行的权衡与选择的过程。 作为“戏改”成果的集中展示,1952年和1964年两次全国规模的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可谓盛况空前。然而,轰动的背后,两次大会上参演剧目由传统旧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向京剧革命现代戏一枝独秀的显著变化,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戏改”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经过对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创作的尝试与规约,最终选定并确立演绎红色政权合法性、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佳戏曲样式。 鉴于此,本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为切入点,以横纵结合的方式,研究“十七年”间新政权在戏曲领域建立自己合法性的探寻过程。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和现代戏“创作”所依据的规则以及具体剧本进行剖析,阐明主流意识形态在三种不同戏曲题材内进行渗透与传播的不同手段与特色,同时,在对三种表述途径的优劣对比中,说明主流意识形态选择戏曲现代戏作为演绎无产阶级国家神话最佳戏曲样式的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味觉词”在汉泰语言当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汇种类。味觉词不仅表示人类的味觉感知经验,而且可以表示各地民族的文化习俗与思维方式的异同。本论文所研究的味觉词以汉泰语言
汉语方言研究的传统从先秦延续至今,可谓历史悠久,经史子集各部文献中都能找到关於方言俗语的记载,然而其中属於方言学专着的数量有限。西汉扬雄的《方言》是公认的第一本传
本文重点介绍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查找影响台区线损的因素,明确低压台区的降损方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降损措施,实现降低线损率的工作目标,促进和谐、低
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尔发现天王星  1781年3月13日晚,热爱天文学的音乐家威廉·赫歇尔像往常一样,用自制的口径1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观测星空。他突然注意到双子座附近有一颗很陌生的星。这颗星比较亮,可是在星图上却查不到它。不久,赫歇尔根据所得到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它的轨道近似圆形,其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土星与太阳间距离的1倍,他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后来,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算出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