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GDP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已经迅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如今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成长为拉动经济的重点产业,如美国电影出口额仅次于航空产品,在美国出口商品中位居第二;日本的动漫、唱片、出版业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大片江山。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非常丰富,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内需增长的迫切要求都使文化产业上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2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将成为占GDP比重5%以上的支柱型产业。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文化产业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文化产业的机构和人员数量以年均5%的水平增长,文化建设投资在2001-2006年之间缓慢增长,在2006-2008年之间增幅较大,2008-2009年实现跨越式增长,之后继续保持高位平稳增长。本文使用绝对集中度、区位熵和Theil指数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并使用ArcGIS软件将2011年我国各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基于供给的区位熵的空间差异和基于需求的区位熵的空间差异清晰的展示出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总体的区域不均衡程度有下降趋势;我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是全国总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中部,基于供给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基于需求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东部地区,多数省份的此三个指标评价结果差异很大,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未充分利用当地供给能力以实现最优发展,也与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导致差异的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从定性角度分析了推动文化产业集聚的作用力:包括知识溢出、贸易自由度、本地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禀赋、政府的政策激励、地理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然后借助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TP模型,改变假设条件后应用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问题的分析。TP模型在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引入知识创新与传递因素,这样经济活动的集聚力不仅包括经济关联还包括知识关联,模型分析认为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可以促进经济的集聚。TP模型是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条件下进行分析,认为初始对称的两个的地区,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更高的实际工资可以跨区域自由流动。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区域之间知识传递强度一定时,知识分子区域对称分布状态下,知识创新效率最低;核心边缘分布状态下,知识创新效率最高。北部(或南部)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份额与北部(或南部)地区支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系数大于1,支出份额增加,则企业份额增加更多,即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贸易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消费者多样化偏好程度的增强,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在对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本文利用我国31省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知识溢出越多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贸易自由度高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越高;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政府规模较大、政策支持较多的城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具有劳动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资本要素充裕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化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对策,如提升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建设;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升文化产品的贸易自由度;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