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的内镜与组织学诊断及APC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u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Barrett黏膜微细形态改变和CDX2蛋白及mRNA的表达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2004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时明确诊断Barrett食管患者152例,其中男10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0+9)岁,再随意选取60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非BE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除外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其他器质性病变。在食管下段及胃窦部分别行内镜下粘膜活检,并立即置于福尔马林液中固定,另留取标本冻存于-800C冰箱备用。2.实验指标及方法2.1应用放大内镜观察Barrett黏膜微细形态,总结其特点并分型2.2 HE和黏液组化AB-PAS染色对Barrett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分型2.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型Barrett黏膜中CDX2蛋白的表达情况2.4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型Barrett黏膜中CDX2的mRNA表达水平2.5统计学处理:应用χ2检验。二、结果1.内镜下黏膜微细改变及组织学检查结果152例BE中LSBE35例(其中13例合并滑动性食管裂孔疝),SSBE117例(其中19例合并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表现为全周型55例,舌型68例,岛型29例。放大内镜下,除29例岛型外,94例可观察到食管下段的栅栏状血管有不同程度的下移现象,还有29例因该食管下端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糜烂,栅状血管不清晰。对照的60例患者中,6例因食管下段黏膜的充血糜烂而无法观察,其余无一例有下移的表现。152例BE中,41例黏膜小凹呈绒毛样改变,其中37例伴有肠上皮化生(2例伴有轻度异型增生);65例小凹呈现条纹样改变,均伴有较重的炎细胞浸润,其中20例伴有肠上皮化生;其余46例黏膜小凹为点状,未发现有肠上皮化生。绒毛型上皮中肠化
其他文献
第一章土三七诱导小鼠肝窦阻塞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分别用土三七、云南三七、野百合碱(MCT)、环磷酰胺(CTX)、四种药物诱导小鼠HSOS模型,并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
文章对北京市排水许可申办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排水许可现场核查过程中的各项要点进行了解析,并对近年来排水许可核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推动排水许可办理过
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的核心是过度的炎症反应。该损伤分为两个时相:I相主要为激活的枯否细胞(Kupffer cell, KC)连同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
教育部和银监会、人力资源部关于规范校园贷管理的文件,明确规定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然而大学生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借贷购物
2015年10月,利用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上进行了9d的冰震观测,在台站的震动信号中识别出大量与冰川动态特性相关的冰震。根据信号的频率等特征,可将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