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虐待是指主要抚养者长期对儿童采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忽视、干涉、恐吓、纵容和贬损)影响儿童成人后认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虐待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心理虐待的检出率和变量模型。本研究在证明童年期遭受心理虐待的程度与负性认知偏向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儿童期受心理虐待者情绪面孔的认知加工(注意和记忆)特点。本研究包括三个研究,分为四个实验:研究一,整体抽取600名学生,施测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和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量表,探究两者的关系。研究二(包括实验a和实验b),本研究中的4×4的情绪面孔矩阵由15张完全一致的面孔当做背景、1张不一致的当做目标面孔。因此实验材料的命名方式为“15背景面孔性质+1目标面孔性质”。采用视觉搜索实验范式,在呈现不同情绪面孔矩阵的前提下,探究童年时长期处于心理虐待环境下的儿童,成人后对情绪面孔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及其注意偏向的特点。实验a:2(实验组别:心理虐待组和非心理虐待组)×5(实验条件:15中1高、15中1悲、15中1恐、15中1怒和15中1中)混合实验设计;实验b:2(实验组别:心理虐待组和非心理虐待组)×5(实验条件:15高1中、15悲1中、15恐1中、15怒1中和15中1中)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三,采用记忆再认实验任务,2(组别:心理虐待组和非心理虐待组)×5(面孔类型:高兴、愤怒、悲伤、恐惧和中性)的混合实验设计。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童年期遭受心理虐待严重程度与成人后的负性认知偏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相对于非心理虐待组,心理虐待组在15张中性背景下搜索目标为悲伤面孔的效率更高、反应更敏感,存在注意警觉现象。(3)相较于非心理虐待组,心理虐待组在15张悲伤背景面孔中搜索1张中性面孔的效率低,对悲伤情绪面孔存在注意脱离困难现象。(4)与非心理虐待组相比较,心理虐待组对愤怒面孔存在记忆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