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3倍,年均增长率9.4%;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6倍,平均每年增长8.1%。中国的经济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是什么造成了中国改革以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吗?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和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从长期来看,要素投入不足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生产率的进步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率变动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改革以后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类文献的研究结果较为统一,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同意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总体来看,还是分地区、分行业来看,中国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增长;另一类则研究影响生产率变动的因素,这一类的实证研究较少,且结果相差较大,现有的代表性的文献主要从经济结构变动、金融深化、政府财政支出等几个角度入手解释生产率的变动。
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解释中国改革以后生产率的变动。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制度变革,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首先放松的是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控制,然后降低了对国民经济的干预程度,并进而融入世界经济。本文分别用城市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对外贸易水平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代理变量,通过固定效应(FE)模型分析了中国1986-200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生产率的变动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减少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提高经济开放程度。这些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