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真姬菇,是工厂化生产的食药用菌之一。以由白玉菇007与凤尾菇(凤杰1号)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的具有漆酶活性的新品种闽真2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斑玉蕈不同培养时间菌包的外观形态变化和硬度,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Bradford法、苯酚-硫酸法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总糖等理化指标变化,并用碘试液比色法、福林酚法、ABTS法、愈创木酚法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物参数变化,再通过分析培养时间与出菇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闽真2号的菌包成熟度,进而研究闽真2号菌包成熟度与生物学效率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观形态变化研究闽真2号经培养满袋后,分别采用定时观测拍照和手捏判断软硬度,结果表明,闽真2号培养60天满袋,自80天至120天,菌包菌丝颜色逐渐由洁白色变为土黄色,硬度自上而下逐渐变软。说明闽真2号在不同培养时间外观形态有明显变化。2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在整个栽培过程中,闽真2号的菌包上、中、下部的pH值、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在菌包后熟前期阶段差别较大,差值分别高达1.5、677.1 μg/mL,53.8μg/mL,但在后熟后期阶段逐渐趋于一致。而菌包重量和总糖含量在整个生长过程分别从1251.6 g、0.42g/(g干料)降低至1115.5、0.31g/(g干料),含水量逐渐由57.9%上升至70.5%。说明菌包内理化环境从上下不一致向趋于一致发展,从而为菌包的生殖生长阶段提供养分和环境积累。3生物参数变化规律在整个栽培过程中,闽真2号的纤维素酶活力在6 U/mL~8 U/mL左右波动;中性蛋白酶活力从8 U/mL逐渐降低至4 U/mL左右;淀粉酶活力在60天-80天活力较高137.3 U/mL,但在后熟后期阶段活力却较低11.4 U/mL;而木聚糖酶酶活力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从9.5 U/mL逐渐升高至16.9U/mL;而菌包上、中、下部的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先上升再下降。闽真2号的菌包上、中、下部的木聚糖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菌包后熟前期阶段差别较大,但在后熟后期阶段分别趋于13.7 U/mL、173.5 U/L、25.8 U/mL。说明菌包成熟是包内酶学环境趋于统一的过程,从而为菌包出菇提供营养和环境稳态。4成熟度与生物学效率的关系影响分析测定了 60d~140 d菌包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对菌丝恢复泛白时间无影响,但是对原基形成时间和采摘时间有显著的影响。130 d~140 d出菇原基形成时间只需要8 d,采摘时间也只要27 d,而60 d出菇原基形成时间长达12 d,采摘时间需要32 d。不同培养时间出菇产量各不相同,菌丝培养时间60 d~110d之间,子实体产量从313.3 g/袋增加到447.1 g/袋;可见,斑玉蕈后熟过程是必需的,对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有显著影响。110d~140d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则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明显,但是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生物学效率随培养时间不断增加,120 d达最大峰值92%左右,这是因为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对培养料的充分利用,营养积累到达最大值,因此出菇生物学效率最高。5多尺度判定成熟度的应用分析测定了随机抽取的3个批次不同成熟度工厂化闽真2号菌包,通过建立的多尺度判断方法测定含水量、pH值、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淀粉酶活力、漆酶活力、锰过氧化物酶活力关键指标,判断菌包成熟与否。结果表明当菌包上中下部pH趋于5.8、还原糖含量趋于1002.5 mg/L、可溶性蛋白趋于209.8 mg/L,淀粉酶活力低于6.8 U/L,底部漆酶活力及锰过氧化物酶活力分别大于167.1 U/L、17.1 U/mL时菌包成熟。出菇结果与推测结果相符,说明所建立的判断方法确实有效,可为设定斑玉蕈标准化生产的栽培参数提供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