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筛选及对番茄青枯病的室内控病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植物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对番茄常造成毁灭性的危害,生物防治对番茄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致病力青枯菌株对防治青枯病有一定效果,是青枯病生防材料的重要来源,本研究通过分离田间发病番茄植株内的青枯雷尔氏强致病力菌株,通过继代培养、在NB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pH处理7d和15d、不同温度处理1h将青枯雷尔氏强致病力菌株转化为无致病力菌株,通过平板拮抗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防效试验,进而选出防效最好的两株无致病力菌株,对其侵染动态和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0代出现了无致病力菌株;在NB培养基上培养15 d时,强致病力菌株已经完全转化为不确定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30 d时,强致病力菌株几乎完全转化为无致病菌株;在pH7.0时,处理7d和15d后,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93.33%、92.22%,pH5.8时,强致病力菌株比例最低,分别为46.67%和31.11%;用不同温度处理强致病力菌株发现,当温度为50℃时,菌株死亡,当温度为40℃时,活菌数显著低于其他(4℃-30℃)处理,强致病力菌株比例为4℃-40℃所有处理中最低。2.通过平板筛选得出390株无治病力菌株中有35株具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NB长时间培养产生了27株,拮抗菌产生率为9.41%,不同pH处理强致病力菌株7d和15d产生了8株,产生率为13.56%。NB培养7d产生了9株拮抗菌株,为所有诱导产生具有抑菌效果的无致病力菌株处理中最高。3.对35株无致病力菌株产生的抑菌带宽分别与10d发病率、20 d发病率、10 d相对防效、20 d相对防效进行相关性分析,抑菌带与10 d发病率成负相关(r=-0.865),与20 d发病率成负相关(r=-0.799),与10d相对防效成正相关(r=0.863),与20 d相对防效成正相关(r=0.799),表明拮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发病率和防效。4.抑菌效果最好的两株无致病力菌株分别为Rs2-4、Rs3-18,抑菌带宽分别为1.4 cm,1.6 cm。分别用来处理植株,较对照分别延迟发病9d和8 d。就10d调查情况来看,Rs2-4和Rs3-18相对防效最高,均为100%,就20 d调查情况来看,Rs2-4和Rs3-18分别为50.00%和43.33%。5.对侵染动态的调查发现,就根茎叶侵染情况来看,致病菌株Rs3的侵染能力是逐渐加强的,而Rs2-4和Rs3-18侵染能力呈现出逐步减弱的态势,Rs2-4的侵染能力又优于Rs3-18。6.对植株接种Rs2-4、Rs3-18后酶活变化调查发现,植株根茎叶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在接种后均较对照(CK)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无致病力菌株Rs2-4、Rs3-18可能诱导植物产生了获得性抗性(SAR)。
其他文献
白菜类蔬菜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之一,也是研究基因组多倍化和形态演化的模式植物。在国际白菜基因组测序数据公布前,已有数十张白菜遗传图谱公布,但多基于PCR标记,标记数量
本试验以费乌瑞它、东农303、下波帝、鄂1号四个马铃薯品种的茎段、叶片为外植体,以MS+蔗糖3%+琼脂0.8%为基本培养基,进行了愈伤组织培养再生与耐盐突变体筛选的研究。建立了马铃薯叶片、茎段的高效再生体系,研究了高盐直接胁迫与系列盐胁迫两种筛选方法、外植体类型、继代次数、盐的胁迫浓度等因素与耐盐突变体诱导关系的规律,获得了部分耐盐植株;并对耐盐植株进行了耐盐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 马铃薯茎
本试验通过对香椿进行不同的温度处理,截干、截段处理,药剂处理和伤根处理等,系统研究香椿的休眠特性。得出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香椿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其萌发所需有效积温不同,
就在不经意间,《大舞台》走过了六十年.rn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几代编辑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rn六十年的时间里,《大舞台》与作者、读者风雨兼程,苦乐相伴.rn岁月如梭,编辑部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