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创建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大鼠模型,检验其行为学、形态学区别及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初步探讨Nrf2及HO-1在DEACM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两者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为DEACMP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方向。方法:1、将168只无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BC组)48只,空气对照组(AC组)60只,DEACMP组(CO组)60只,每个组按染毒后第1d、3d、7d、14d、21d、28d六个时相点分为6个亚组,再将三组大鼠随机分配到6个亚组中(CO组和AC组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BC组每个时相点8只大鼠);2、CO组采取改良式腹腔注射法制备DEACMP大鼠模型,BC组以相同的方式注射等量空气,AC组不做任何干预;3、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大鼠染毒前后认知学习记忆能力,并同时检测大鼠体内HbCO浓度,判断造模是否成功;4、HE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Nrf2及HO-1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整个海马Nrf2及HO-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DEACMP模型的建立:(1)CO中毒症状:CO组大鼠染毒后出现躁动、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呈现樱桃红色、肢体瘫软、动作迟缓,部分大鼠出现肢体强直抽搐、甚至昏迷,其余两组大鼠无上述异常改变;(2)动脉血Hb CO浓度变化:大鼠在染毒过程中体内的HbCO浓度>50%维持时间超过16h;(3)Morris水迷宫结果:染毒前及染毒后7天内三组大鼠平均躲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别(p>0.05),染毒后第14-28天co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其余两组显著延伸(p<0.01),平台所在象限运动时间、穿越平台次数亦较bc、ac组明显减少(p<0.01)。2、he染色:bc、ac组大鼠染毒前后神经元形态基本正常,而co组大鼠染毒后海马区神经元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细胞水肿、核固缩、核碎裂、锥体细胞减少、排列稀疏紊乱等;3、tunel检测:bc组和ac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现象不明显,而co组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细胞第1天起开始逐渐增多,第7天达高峰(20.20±1.78)后逐渐减少,第28天凋亡仍然存在,且每个时间点其凋亡指数较bc组和ac组均显著增高(p<0.01)。4、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1)免疫组化法:nrf2和ho-1蛋白在bc组和ac组大鼠海马ca1区表达均不明显,且各时间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o组大鼠染毒后第1天nrf2和ho-1即开始增高,均在第3天达高峰(8.20±1.08,9.04±1.13)后开始减少,第28天仍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且二者表达在每个时间点均较ac组、bc组明显增加(p<0.01);(2)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ac、bc组大鼠海马nrf2及ho-1蛋白表达量较少,且各时间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组大鼠海马nrf2及ho-1蛋白表达量均呈现出增高-高峰(第3天)-降低的趋势,在第28天表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且二者表达在每个时间点均较ac组、bc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1、改良式腹腔间隔注射法创建deacmp模子,与人类起病的病理程序相似,操作简化易行,相对安全,实验器材常见,co剂量易控制,是一种制备deacmp动物模型比较理想的方法;2、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测试大鼠染毒前后的行为学改变(认知学习记忆能力),结合大鼠体内HbCO浓度,可初步判断大鼠是否出现DEACMP;3、大鼠DEACMP的发生发展很可能与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迟发性凋亡有关;4、Nrf2和HO-1在DEACM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双重作用:在CO中毒前期(3天内),大鼠海马Nrf2快速增高,通过促进其下游因子HO-1的表达,共同发挥抗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后期(3天后)Nrf2持续过量表达,导致下游因子HO-1及其产物的堆积,很可能又促进了海马区锥体细胞发生迟发性凋亡,是CO中毒发展为DEACMP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