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运用大众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人们在公共场合进行手机通话时的行为研究,从人际传播与社会互动角度出发,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的心理影响,特别是由归因偏见所导致主体与客体在情感与行为上的差异。 首先,文章探讨了电信技术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突出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对社会文化、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关系的变革作用。传统的公共礼节已经无法阻止私人空间“侵入”公共空间,新技术实现了媒介对于人的延伸,而当人们享受无线沟通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尝到滥用的负面效应。 其次,笔者遍历了“公共的”、“私人的”、“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私域”等相关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依照物理距离与情境氛围两种维度界定的“公共场合”,并将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典型公共场合——安静的室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延伸探讨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关系问题。 在方法论方面,笔者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确定了以定量为主的研究方法与操作规程,内容包括问卷设计、预调查与反馈、问卷修正与回收,最后利用SPSS对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如手机用户的社会经济特征等。另外,笔者通过深度访谈与质性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从六个维度分别对受访者手机使用状况、公共场合手机通话的普遍性、受访者为当事人的主体行为、受访者为旁观者的客体行为、公共场合手机使用礼节与规范及此类行为与隐私的关系做了相关阐释。 通过研究人们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的态度、情感及行为的传播特征与社会意义,笔者归纳出包括公共礼节、公众道德及约束条件等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另外,本文分别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公共场合的手机使用对于社会文化、群体规范及个体展露的影响。笔者认为,手机的介入深度模糊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这体现了新媒体对于公共礼节与道德评判标准的重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