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简称尿感)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以尿急、尿频、尿道灼热刺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尿路感染乃因多种微生物侵入而患病,最常见的是肠道革兰阴性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占70%以上。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但随着耐药菌株对西药不敏感的情况日益增多,以及西药的过敏反应与毒副作用的频繁发生,治疗效果欠满意,且其复发率和再感率未见下降,故对尿路感染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中药治疗疗效稳定,对常用抗菌素治疗无效的病人仍然有效,具有广谱的抗感染作用,且不良反应少,所以对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临床疗效的研究符合临床需要,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尿路感染属中医淋证范围,关于淋证的病因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但膀胱湿热被广泛认可,至今仍为临床上诊治淋证的主要病机理论。而福建、台湾、岭南地区因其依山傍海,气候高温潮湿,临床上尿路感染膀胱湿热证更是非常普遍。膀胱位属下焦,茯苓皮汤(茯苓皮、猪苓、生薏苡仁、白通草、淡竹叶、大腹皮)乃温病四大家之吴鞠通所创,为分利下焦湿浊的代表方,用之治疗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切中病机。临床中我们又根据尿路感染多有脾肾亏虚之本,加用白术、益智仁为加味茯苓皮汤,既温补脾肾,又助化气行水。本课题采用临床试验研究观察加味茯苓皮汤加减方治疗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经典方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观察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热淋”湿热下注证诊断标准,且西医诊断为尿路感染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加味茯苓皮汤,对照组服用三金片,统计两组症状、体征分级评分、临床疗效,检测外周血CD4+%、CD8+%、CD4+/CD8+值、治疗前后尿沉渣(镜下)白细胞数、中段尿培养细菌定量及sIgA值。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分类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除输尿管压痛、肾区扣击痛外,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治疗组与实验组比较,对尿频、尿急、尿痛的改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其余症状与体征的改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从临床治疗总效果看,加味茯苓皮汤有效率为90.2%,而对照组为83.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D4+%、CD8+%、CD4+/CD8+均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CD4+%、CD8+%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尿液检查:两组治疗前尿白细胞定量、尿细菌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尿白细胞定量、尿细菌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尿白细胞定量、尿细菌数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sIgA值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表明运用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有如下优势:明显改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降低尿白细胞数和尿细菌数,提高机体整体或局部粘膜免疫能力,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提示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本实验只是对茯苓皮汤加减方治疗湿热下注型尿路感染做简单的临床观察和指标检测,其远期疗效与今后复发情况等,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