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晚清时期最后十年(1902-1911)上海七种小说期刊发表的翻译小说为中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之过渡阶段中,文体自身发生新变的种种具体的现象及特征。
绪论主要论述课题的缘起、研究综述、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思路、方法。上海是晚清最发达、开放的城市。1902年到1911年是小说史上关键的十年,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起“小说界革命”,主张以“新小说”新民,在此影响下译界大量翻译西方的小说;1906-1908年是翻译小说最繁盛的时期,报业界创办了大量的报纸和期刊,《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月报》等小说期刊相继在上海兴办,专门发表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小说进入了文学史上一个翻译和创作高峰期。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社会。1902年-1911年这七种期刊上发表的翻译小说比较集中地为我们再现了传统小说文体向新小说文体变化的过程。前人对于晚清(近代)文学、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对于晚清时期的期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本文希望以一个固定的地点、一段连续的时间、七种相继存续的期刊中发表的翻译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索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进程与趋势。
本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概述,第二章到第四章是对于七种期刊上发表的翻译小说的研究,第五章到第七章是对于七种期刊上发表的创作小说受翻译小说影响的研究。
第一章主要对七种期刊上的翻译小说进行总体的概述,
第一节是“晚清翻译小说概貌”,根据现有资料,梳理七种期刊所发表的翻译小说及其译者、原作者、原作品的情况,其中颇有一些史实的发现。
第二节是“译者-翻译-译作”,从三者构成关系出发,进一步考察这些不同形态的翻译小说产生的相关背景及特征。整理统计当时有名姓的译者共有90位,他们可以按知识结构分为三类,各有不同的翻译观与翻译实践。他们翻译的170余部作品至少包括意译、重写、删改、节译、合译、直译等方式。并据所谓的“同化”和“保留”理论和“译文中心说”,为考察这些不同形态的翻译成果建立了分析、评价标准。
第三节、第四节分别是翻译短篇小说和翻译长篇小说的概述,以时间为序概述翻译小说这两大文体新变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是翻译小说的体例研究,从译者在传统体例和西方小说体例之间取舍所形成的翻译小说体例的变化,探讨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化问题。共分为两节,
第一节是“翻译短篇小说相对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的新变”,短篇小说是这个时期新兴的文体,但是与传统短篇诸体式之间还是存在沿用、改造并终于突破的情况。
第二节是“翻译长篇小说对章回体的沿用和突破”,主要是分析其对传统章回体小说诸如分回标目、楔子-入话-正文-结语的格套及穿插诗词韵文等方面情况的沿用、改变和突破。这些变化指向一个方向,就是破除形式限制,实现了表现的自由、解放。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在的叙述语言和结构安排都发生了变化。
第三章是翻译小说的语言研究,也分为两节,
第一节主要探讨翻译小说在语体、词汇、句式三方面所发生的渐进式新变及特点。
第二节主要探讨翻译小说语言中引进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晚清时期标点符号的引进和使用情况研究得并不十分深入细致,而笔者认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最为不同的一个表征,就是后者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而这也推动了语言向现代汉语发展。
第四章是翻译小说的叙事研究,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叙事视角”,主要探讨翻译小说的叙事角度问题,中国传统小说所常用的叙述视角是全知视角,而翻译小说作为对西方小说的引介,叙事视角已经是多样且多变的。
第二节“叙事时间”,主要从连贯的叙事时间、逆序、夸张的叙事时间、强化与淡化的叙事时间等多个角度,探讨翻译小说在此问题上所引入的西方小说新质的内容。
第三节“叙事结构”,主要概括了翻译小说所运用的“游历体”、“剧场体”、“对话体”等新型的结构模式。所有这些叙事学上新元素的引入,给翻译小说带来深层结构的重大变化。
第五章至第七章,与上述第二至第四章相对应,主要探讨在翻译小说影响下同期创作小说所发生的新变,其中第五章是创作小说的体制研究,分两节分别叙述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创作在体制上所发生的具体变化及特点。
第六章是创作小说的语言研究,也分两节,分别从语体、译词及句式等具体语言现象及标点符号在小说语言中的运用来加以分析论述。第七章是创作小说的叙事研究,共分三节,也是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所体现的变化,考察其所受到的翻译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深刻影响,并为五四时期实现现代小说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