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川东泰来地区钻井岩心、华蓥山二崖剖面、丰都回龙场剖面为重点解剖对象,在野外地质剖面观察实测和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RD分析、主微量、稀土元素、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手段,对茅口组白云岩的四种主要结构组分、白云化流体作用期次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1、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和结构研究认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可分为四种主要结构组分,即镶嵌状白云石、构造热液白云石、“雾心亮边”白云石、部分云化白云石。2、镶嵌状白云石、部分云化白云石、“雾心亮边”白云石的雾心均形成与第一次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同生沉积期-浅埋藏时期相对氧化条件下;镶嵌状白云石富Ca、Mg,贫Si、Al、Mn、Sr、Fe的特点,有序度0.65~0.78,阴极发光呈昏暗蓝光至中等橙红色,87Sr/86Sr值介于0.707406~0.707603,δ26Mg范围为-1.53‰~-1.06‰,反映其形成在同生沉积期-浅埋藏时期相对氧化条件下;部分云化白云石呈“晶屑”状,具有贫Si、Al、Fe、Mn,富Sr的特征,有序度0.42~1.0,阴极发光部分呈橙红色,发育明显的环带;暗示了此类白云石成因可能与深源热液有关,也可能是基质在埋藏期发生不均匀白云化作用导致。3、“雾心亮边”白云石的“亮边”和构造热液白云石形成于第二次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同沉积或浅埋藏条件下,均具有Ca、Mg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贫Si、Al、Mn、Sr的特点,阴极发光“亮边”为暗橙红,“雾心”为亮橙红,背散射下“雾心”微孔发育,方解石残斑较多,“亮边”光洁致密;有序度0.54~0.90,反映了其是在早期白云化作用基础上,经受了强烈的热液改造作用而发生再生胶结作用;构造热液白云石具有明显的环带,阴极发光为橙黄、暗橙红,有序度0.71~1.0,87Sr/86Sr介于0.707823~0.70859,“雾心亮边”现象与构造热液脉体密切相关,Mg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δ26Mg范围为-1.48‰~-1.43‰,表明亮边发育与热液脉体为同期白云化流体作用形成,白云石化流体来源具有混源性。4、综合分析认为四种组构类型白云石经历两期白云化作用:镶嵌状白云石、部分云化白云石、“雾心亮边”白云石的“雾心”是初次白云化作用的产物,而“亮边”白云石以及构造热液白云石则形成于第二次白云化作用,均形成于准同沉积期到浅埋藏期;各组构白云石的地化特征表明白云化流体有明显混源特征,镶嵌状白云石形成与峨眉玄武岩岩浆热液流体有关;而形成热液白云石脉的流体则为岩浆热液和浅层地下水的混合。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表明流体多期次的活动特征,也反映了热液流体的活动强度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