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国内外,在翻译史上,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之争一直都以不同形式存在着。近十年来,文化因素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接受文化翻译的观念。近年来出现在翻译类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更多是倾向于异化。然而,异化常常带来难以解决的矛盾,于是,归化与异化之外又出现了文化传真的翻译策略。文化传真意指译者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译文要如实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包括具有文化特性的语言),对文化因素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对不受文化制约的语言,采取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归化处理的方法。 第一章是对有关翻译策略的观点的历史性综述,从中可见,学者们越来越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第二章试从以下几点来探讨文化传真在英汉文学翻译中是否可以作为首选策略:文化传真翻译策略本身的特点;建立文化翻译观,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实践;译文读者对于原文文化接受的可能性与辨证性;时代需要文化传真。 第三章进一步探讨文化传真的实现,包括实现的前提和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实现的前提集中探讨翻译对译者的要求。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被视作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认知过程,具体说就是,翻译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过程(也叫解码过程)中,作者明示其意图,译者作为原语读者,推理出作者的意图;之后,译者进入第二个过程(也叫重组码过程),译者从作者的意图出发,通过对原语中所涉及的文化图式的分析,将作者的意图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在重组码过程中,文化图式起关键作用。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进行比较分析后,可将重组码过程分为三种情况: 情况一:原语中涉及的作者的文化图式与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相同。 情况二:原语中涉及的作者的文化图式与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不同,但是,通过译者侵入式的干预,译文读者能够轻松地建立所需的文化图式。 情况三:原语中涉及的作者的文化图式与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相抵触;而重建所需的文化图式会带给译文读者过大的文化震惊,从而阻碍译文读者在阅读中的解构过程。 译者要找到原语在译语中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译者要确保译文读者对于译语的最佳关联性理解正是原文作者的意图。因此,译者针对以上三种不同情况必须采用不同的文化传真方法。 总体来说,译者针对第一种情况要采用单纯使用文化传真的方法,针对第二种情况要采用文化传真附加归化式解释的方法,针对第三种情况要采用零文化传真的方法。根本原则是,译者所选择的译语,能够保证译文读者通过最小的过程努力,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之后所达到的对译语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解释正是原文作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