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的帝王形象,伴随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型,经历了由隐到显,从边缘到核心,从倍遭贬抑到屡受赞颂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帝王戏”命名的定型,不仅意味着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历史题材创作的分化,更显示出历史阐释与历史视野的转移。帝王形象在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发生的形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动的结果与反映。在传统的社会以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模式和阶级斗争观念主导下,在人民史观的话语策略下,“十七年”中国电影以“革命叙事”为主流,专注于对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帝王的阶级批判。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王朝腐朽阶段的帝王成为这一时期常规电影创作中主要的帝王形象。但在若干戏曲影片中,帝王形象的非阶级面貌还是所保留。在强化阶极斗争话语的“文革”时期,帝王形象虽然全面退出了银幕,但在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儒法斗争”背景下,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法家帝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毛泽东的个人因素也对赞颂秦皇、汉武之类的帝王,起到了重要的诱导作用。进入“新时期”,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革命”转型为“发展”,阶级斗争思维淡化,民族、国家思维开始勃发。同时大众文化兴起,当代中国影视的娱乐功能渐显,加之港台影视作品引入的影响,使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塑造的帝王形象褒贬兼具、色彩斑斓。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意识形态遭受挫折,民族主义思潮、保守主义兴起,中国影视塑造的帝王形象显示出主导意识形态话语、部分文化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在民族国家利益上的合流,“盛世帝王”形象成为创作的主流。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帝王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六十年来我们对帝王形象的想象关系的变化。他们不仅深深地烙印着当代中国基于民族自决对于强大国家的渴望,对于未来民族道路的设想,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中“伟人情结”与当代“古典主义”写作结合的产物。在经过建国后二十多年的蛰伏后,帝王形象在世纪转折前后,成为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中的新的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