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气电场是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领域的重要物理现象。大气电场的测量方法和特征研究对提高雷电灾害预警能力、研究雷暴云电荷结构、保障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将地面看作是理想的导体,认为大气电场只存在垂直于地面的分量。但大气电场仪的安装地面通常为混凝土、沥青、土壤等介质,并不能看作是良好的导体。基于此,分析地面介电常数对大气电场三维分量的影响,研究三维大气电场测量和传感器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江苏省科技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电场是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领域的重要物理现象。大气电场的测量方法和特征研究对提高雷电灾害预警能力、研究雷暴云电荷结构、保障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将地面看作是理想的导体,认为大气电场只存在垂直于地面的分量。但大气电场仪的安装地面通常为混凝土、沥青、土壤等介质,并不能看作是良好的导体。基于此,分析地面介电常数对大气电场三维分量的影响,研究三维大气电场测量和传感器校准方法,利用三维大气电场仪观测不同天气过程中的大气电场,为雷电预警和雷暴云电荷模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静电场理论,分析大气电场水平和垂直分量随地面介电常数、雷暴云的距离的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雷暴云与大气电场仪的水平距离R和高度H的比值R/H的增加,水平分量将逐渐超过垂直分量。证明了雷暴天气时地面大气电场存在不可忽视的水平分量,为研制三维大气电场仪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传统大气电场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维大气电场测量电路。为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和一致性,研究了大气电场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利用解析法定量分析了大气电场传感器校准平台的结构参数、传感器自身、极板倾斜和瑕疵对均匀电场的影响,提出了校准平台的确定依据:若设极板的直径和间距分别为2D和2d,当传感器距离极板边缘的水平距离大于1.37d时,电场的不均匀性将小于0.5%;若传感器的等效直径为2 r,则极板的直径和间距均大于14.14r时,传感器引起的电场不均匀性将小于0.5%。(3)利用三维大气电场仪观测了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电场,得到结论:晴天地面大气电场的水平分量十分微弱,垂直分量的日变化具有双峰双谷的波形,气溶胶和水汽是造成日变化的重要原因,两者的浓度与大气电场呈正相关;在伴随有闪电的雨天,地面三维大气电场的峰值与雨强呈正相关,电场的峰值时间超前于雨强的峰值时间。雾霾天地面大气电场同时具有较强的垂直和水平分量,幅值和雾霾程度呈正相关,垂直分量随着雾霾增强而向负极性变化。雷暴天气过程中大气电场的大小和极性变化能反映雷暴云电荷的距离和闪电的种类。(4)提出了基于三维大气电场和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的雷电预警方法。实验验证了三维大气电场估算雷暴云电荷中心方位角的可行性。利用IMF的能量和中心频率的变化进行了雷电预警,并采用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检验。统计分析表明检测概率达到了76.2%,虚警概率为27.3%。相对于传统的阈值法,虚警概率减少了14.4%。(5)基于雷暴云的多层电荷模型,建立地面三维大气电场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地面电场的观测值反演了各层电荷量、雷暴云与观测点的水平距离、电荷中心的高度等参数。利用反演得到的参数,估算了地面多个站点的大气电场值,结果表明估算值接近于实际站点的观测值。
其他文献
地磁暴,作为典型的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利用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lectrodynamic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TIMEGCM)模拟了 2002年4月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导致的地磁暴期间中间层-低热层(MLT)温度以及风场在全球对磁暴的
飑线作为典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之一,伴随的强降水、大风,甚至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经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以及提高数值模式对飑线系统的预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观测研究表明,江苏省北部是中国东部飑线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灾害性天气影响江苏、安徽、上海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此处的一次飑线过程个例进行研究,因为此次过程强度较大、影响较
本文利用1981~2010年、2011年5月、6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全国741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序列,计算湿位涡(MPV)、对流有效位能(CAPE)、倾斜对流有效位能(SCAPE)、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运用数理统计结合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研究夏季风影响下我国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对称不稳定之间的关系,取得主要结论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是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东西向偶极子模态,它既可以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遥强迫产生,也可以通过热带印度洋海盆内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本文在揭示IOD建立机制和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ENSO强迫变率和独立于ENSO变率对IOD时空演变过程的影响。从观测分析和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北极海冰减少,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减少,但在高原西部地区,近二十年来冰川略有扩张,高海拔地区积雪面积没有大范围地减少,这表明高原西部冰冻圈出现截然不同的气候响应,高原西部积雪气候变化是否与北极海冰存在联系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使用卫星观测的积雪和海冰数据、再分析数据和大气环流模式,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冬季高原西部积雪与北极海冰的年
南极地区的地表能量分配与转换不仅对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全球。但由于南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受限于之前较为落后的技术手段,开展观测试验非常困难,导致观测资料较为缺乏,特别是通过涡动相关法精确测量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的湍流感热和潜热通量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涡动相关观测系统覆盖度较低,目前仍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用于天气和气候模式中。因此,提高基于Monin-Obu
随着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以其高分辨率、全天时和全天候的特点,逐渐成为海面风场观测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全球海洋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风场数据。然而,目前基于C波段星载SAR海面风速反演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现有SAR风速反演模型的全球普适性,重采样的空间分辨率对SAR反演风速的影响,不同极化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闪电都是从雷暴云中起始,闪电发展和传输的初始阶段也是在雷暴云内完成,此外,云对地闪电的继后回击、不同类型回击间放电过程等均由云内放电所激发或启动的,因此,认识闪电云内放电过程对于深入理解闪电的发生条件、形成机理和传输机制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云体遮挡、探测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对闪电云内放电过程进行直接光学测量难度较大。相比于甚高频闪电定位技术,低频信号的闪电辐射源三维定位技术
6-8月是华北地区的主汛期,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大陆性和海洋性季风气流在此交汇,境内既有离渤海较近的华北大平原,也有吕梁山、太行山、燕山等众多山脉,对流天气复杂多变,预报员难以把握。线状对流系统(quasi-linear convective systems,QLCSs)是汛期影响华北地区重要的强对流系统,其尺度大,致灾天气强,一直缺乏较完整的系统性统计研究,同时地形对华北QLCSs作用
目的:观察艾灸对疲劳大鼠额叶皮层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艾灸缓解疲劳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7只。采用21 d负重力竭游泳法制备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在造模的同时,采用自贴式小艾炷艾灸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每穴各灸3壮,隔日1次,共11次。ELISA法检测大鼠额叶皮层IL-6的含量,Western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