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之争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各国货币当局还是采纳相机抉择政策。目前货币当局实施的是货币政策规则约束下的相机抉择,以规则约束强化货币当局信誉,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与透明度,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本文认为相机抉择可分为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与政策退出两个交替的过程,货币当局在面临譬如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冲击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并在经济复苏后完成退出。但是,纵观各国相机抉择的政策历史,往往表现为宽松政策实施时较为主动,而在退出时犹豫不决,造成实际上的非对称性。次贷危机的爆发,与美联储在2002-2005年没有完成上一轮政策的及时退出存在关联,低利率环境造就地产繁荣。作为工具规则的泰勒规则与麦卡勒姆规则较之目标规则的约束更为严格,在货币政策的退出中施行可以提高当局政策决策的质量,泰勒对次贷危机前、麦卡勒姆对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实证检验均印证工具规则有助于帮助当局寻找最佳的政策退出时机。
基于我国实证,泰勒规则并不理想,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政策操作主要关注产出缺口而对通货膨胀关注不足,货币政策主要还是依赖于数量型而较少使用价格型调控政策,使得利率对于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反馈并不明显。在麦卡勒姆规则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呈现顺周期,货币供应量增长同向于产出缺口变动,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并不理想,并存在2007年的结构性断点。外汇占款因素与货币的内生化可能是导致货币政策调控呈现顺周期化的原因,为了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未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逐步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