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文通过可变距离样线法对流经太原市城区长约45km的汾河段鸟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现已初步掌握太原市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现状及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已建设公园段、初步建设公园段现存的实际问题,为未建设汾河段植物综合配置及构建生态浮岛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同时,本文将本次调查数据与前几年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全球变暖对鸟类迁徙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汾河湿地公园鸟类共计19目45科15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9种。鸟类区系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2.调查区域内雀形目74种,非雀形目80种,非雀形目鸟类以水鸟(53种)为主体,体现了太原市汾河典型的湿地特征。水鸟中有繁殖水鸟18种,公园内3#样线分布的线性生态浮岛具有人为干扰小、且人工林成熟的特点,是众多喜营巢于树冠的水鸟的主要栖息场所;芦苇丛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的C#样线是喜营巢于芦苇丛草甸的水鸟的主要分布场所,该研究结果可为未建设汾河段生态浮岛的营造提供可参考性建议。3.鸟类居留型以旅鸟、留鸟为主,冬候鸟、夏候鸟、迷鸟成分较少。其中留鸟全年波动较为平稳,夏候鸟停留周期主要集中在5-9月份;冬候鸟停留周期主要集中在11月-翌年4月;旅鸟迁徙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10月份,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与候鸟、旅鸟的迁徙行为及冬季鸟类的集群行为有关。4.在湿地、人工林、灌丛、草地、农田、人工建筑区6种典型生境类型中,湿地生境分布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高,人类建筑区最低。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农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由此得出,保护湿地对于提高鸟类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5.调查区域内将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初步建设公园段、已建设公园段、未建设汾河段。选取3个汾河段中长度相同的区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植被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已建设公园段(163种),未建设汾河段(92种),初步建设公园段(65种);鸟类种类和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未建设汾河段(113种、24875只),已建设公园段(88种、17374只),初步建设公园段(56种、6262只)。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已建设公园段的3#样线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建设汾河段的C#样线,可能是由植物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单一种群过度占据生态位而影响了其他种群分布造成的。因此,建议未建设汾河段增加中层植被的配置以及增加乔木、草本植被的种类,以此来改变植被复层结构简单及优势种单一的现状,并切实提高鸟类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6.汾河公园187种植物中,有32种植物与鸟类关系较密切,包括乔木17种,灌木5种,草本10种。乔木中,落叶阔叶树种是多数鸟类偏好的栖息地,而旱柳是提高鸟类丰富度最有价值的落叶阔叶树种,这种偏好性与鸟类自身的的食性、营巢习性有很大关系。建议将汾河湿地植物的观赏性及经济性与鸟类食性、繁殖、筑巢等习性相结合,并根据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的植物资源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植物优化配置建议。7.鸟类通过改变迁徙行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比湿地水鸟,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更容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雀形目鸟类。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迁徙至停歇地的停留周期变长,且存在提前抵达栖息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