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又称芒果,是世界著名的热带水果。海南省的三亚市及其周边是我国最典型的热带地区。正常季节下,三亚一带的杧果在每年4~5月上市,应用反季节生产技术后,杧果采收期提前到2~3月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但是,产生了大量的胚胎败育果实,降低了果实的商品率,已经成为杧果反季节生产中主要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海南省主要的杧果栽培品种‘金煌’为材料,从催花对杧果生理生态的影响入手,研究了反季节生产中花器官的变化,对中途败育的胚胎从细胞学、激素、多胺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其与正常胚胎的差异,探索胚胎败育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提高胚胎正常果实的比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硝酸钾以及硝酸钾与细胞分裂素的混合物对杧果催花效果的研究表明,高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降低了杧果净光合速率。各处理均提高了叶片中ZR的含量,提高了ZR/ABA的比值,启动了成花进程,最终导致叶片中C/N比的上升迅速。高浓度的乙烯利和硝酸钾处理成花明显早于低浓度的。各种处理均降低了两性花比率,降低了胚胎正常果实(大果)的比率。2、反季节杧果生产中,‘金煌’品种雄蕊退化,花粉囊之间发育差异十分显著,花粉囊小的花粉数量少,而花粉囊大的花粉数量多且发育至成熟,仅仅有少部分花粉囊的花粉退化,花粉生活力为76.9%。其雌器官出现子房萎缩变形、胚珠横生现象;胚珠周围的输导组织断裂现象普遍;在胚囊8核期间,在同一或者不同胚珠中出现极核细胞消失或者退化,反足细胞个别退化、助细胞个别或者全部退化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影响胚珠受精,引起授粉受精不良。3、针对杧果胚胎中途败育的现象研究表明,败育的胚胎周围没有原形成层的出现,或者原形成层不明显。其超级显微结构显示:类似的形成层及其附近的胚乳细胞呈多角性,体内液泡小而少,胚乳细胞壁出现折曲,嗜锇体沉着物沿细胞壁积累,细胞内液泡大,前质体少,营养物质变少且失去活性,进而影响了胚乳细胞和原形成层的形成。胚乳细胞不能持续地分裂和发育是导致胚胎停止生长并引起败育的重要原因。4、研究了杧果果实内源激素变化与胚胎败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胚胎败育在坐果后30d完成,20~30d为胚发育的关键时期,胚败育果实与胚正常果实大小主要缘于果肉的差异。在果实发育初期,败育胚中IAA、ABA的含量均高于正常胚,GA3和ZT含量低于正常胚。胚败育果实的果肉中GA3含量低而ZT含量高于胚正常果实果肉,IAA和ABA的含量在后期也高。胚中高含量的GA3、ZT和低含量的ABA有利于胚正常发育。胚中ZT的下降和ABA的持续增加以及(GA3+IAA+ZT)/ABA的比值小于其果肉中的比值,是导致胚胎败育的重要因素;在果实发育中,胚胎的败育和胚胎与果肉中(GA3+IAA+ZT)/ABA均低是导致胚败育果实小的重要原因。5、通过对果实中自由态多胺(PAs)含量与胚胎败育关系研究发现:腐胺(Put)是杧果PAs的主要组成部分。败育胚胎的腐胺、亚精胺(Spd)、精胺(Spm)的含量以及(Spd+Spm)/Put、Spm/PAs的比值均小于胚胎发育正常果实,且差异显著。在胚胎败育的关键时期,胚胎正常果肉中Put、Spd的含量升高的幅度大于胚胎败育的,但是(Spd+Spm)/Put、Spm/PAs与胚胎败育果实果肉相比下降,这些因素与胚胎败育有关;果肉中Put含量维持在高水平的时间较长, Spm含量及其Spm/PAs比值在40d后急剧升高为胚胎正常发育的果实在体积上超过败育的起到重要的作用。6、通过了SSH技术探讨杧果胚胎败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差异,利用‘金煌’的正常胚胎和败育胚胎建立了两个cDNA文库,得到了1572个表达的tags(ESTs),其中1092个来自于正常胚胎,480个来自败育胚胎。在胚胎正常文库中,这些ESTs由783个非重复序列组成,其中包括147个contigs和636个singletons;在败育文库中有341个非重复序列,其中包括44个contigs和297个singletons。通过半定量PCR得到了不同类别的七个候选基因。其中,5个ESTs(MaAGA、MaSAS、MaAP2、MaERF和MaMADS)在败育胚胎中下调、MaMADS的表达水平下调明显。7、在谢花期,连续两次喷施低浓度的精胺、氯化钙和尿素对于提高大果率均有显著的效果。低浓度的精胺、尿素则在‘金煌’品种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