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定海(浙江舟山)、浙皖山区、广西全州和百色四个地理隔离种群的舟山眼镜蛇(Najaatra),研究繁殖特征及卵大小和数量权衡的地理变异,孵出幼体表型特征可塑性,以及种内遗传变异的地理格局。雌体平均体长(SVL,snout-ventlength)种群间差异显著,定海和百色雌体平均SVL大于浙皖和全州雌体,最小繁殖雌体(SVL=805mm)来自浙皖种群,去除SVL差异影响后发现,百色、全州雌体具有相对较长的尾部。
6月23日至8月6日为产卵期,百色和全州雌体产卵较早。新生卵内胚胎为20-27期,平均历期(25.1±0.3)无显著种群间差异。四种群平均窝卵数在12.4(全州)至16.4(百色)之间。雌体SVL分别解释定海、全州、浙皖和百色种群窝卵数25.2、33.2、36.9和60.4%的变异;百色、全州、定海和浙皖种群窝卵数变异系数分别为26.4、27.2、29.1和31.3%,四种群窝卵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8.5%。去除SVL差异的影响后发现,各种群窝卵数无显著差异。母体SVL、产后状态和窝卵数三因子偏相关分析仅显示浙皖种群窝卵数与母体产后状态呈正相关。四种群平均窝卵重在186.6(浙皖)至275.3g(定海)之间,有显著的种群间差异。各种群窝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SVL分别解释百色、全州、定海和浙皖百色种群窝卵重43.0、51.5、53.5和58.8%的变异。设置雌体SVL=1000mm时,定海、全州、浙皖和百色种群的平均窝卵重分别为223.0、197.4、191.7和183.7g。以雌体产后体重为协变量的ANCOVA显示相对窝卵重无显著种群间差异。浙皖、百色、全州和定海种群的卵重变异系数分别为17.0、18.6、19.7和21.1%,卵重的总平均变异系数为19.1%。定海和百色雌体所产的卵较圆。各种群卵重与相对生育力均呈负相关,表明舟山眼镜蛇存在卵数量-大小的权衡,但权衡线的位置存在显著的种群间差异。ANCOVA设置相对生育力为平均值0时,定海、全州、百色和浙皖种群平均卵重分别是2.84、2.79、2.72和2.69g。
六个经矫正的雌性繁殖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显示,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72.2%的变异。窝卵重、卵重、卵体积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38.7%变异),窝卵数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33.5%变异)。不同种群母体在第一主成分的分值差异显著,在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差异不显著,定海种群雌性繁殖特总体上异于其它三个种群。
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非线性缩短。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有显著差异。24℃和32℃下孵出幼体畸形率较高。舟山眼镜蛇无温度决定性别现象。孵化温度除对孵出幼体尾长和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外,对其它所有被检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波动温度下孵出幼体各项被检指标均较差。对九个幼体特征变量作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77.2%的变异。幼体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51.3%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25.9%变异)。不同温度孵出幼体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差异显著,证实波动温度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其它温度孵出幼体,并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总体而言,26-30℃孵出幼体表型特征较为接近。
对四个种群48条眼镜蛇的线粒体ND2基因区段(1032个碱基)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同源排序显示有25个多态性位点。这些位点定义了20种单元型,单元型间的碱基差异程度为0.097%-1.26%。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结果表明:种群间遗传变异显著高于种群内变异,种群间发生显著遗传分化。种群间有八个鉴别位点,支持把北方(定海和浙皖)、全州和百色种群归入三个各自独立的管理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