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假体植入术后关节腔内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量效关系”及其是否存在“饱和浓度”;探索一种微创而有效地预防或延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与假体后期松动的新方法。方法:第一阶段30只健康成熟新西兰兔,雄性,体重2-2.5千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再按膝关节左右侧别进一步将三组实验动物分成A左、A右、B左、B右、C左、C右6小组(每小组10膝)。将实验动物用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后,分别从双侧膝关节前内侧切开进入关节,用直径3mm钻头从股骨髁间沿股骨干轴线钻一深1.5cm隧道,将直径3mm、长15mm的钛合金棒(模拟假体)植入股骨髁间骨隧道,缝合关节囊。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4、6、8、10、12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0.5ml无菌实验液,其中A左组为生理盐水,A右组-C右组分别为不同浓度(1×108-1×1012个/ml)的聚乙烯微粒悬液。第14周处死动物,取股骨远端标本,检测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分析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量效关系”及其是否存在“饱和浓度”。第二阶段按第一阶段方法将20只钛合金棒(模拟假体)分别植入10只成年新西兰兔的左、右股骨远端,于术后第2、4、6、8、10、12周分别向两侧膝关节腔内注射0.5ml浓度为1×1010个/ml的聚乙烯微粒悬液,用等量生理盐水(10ml/次/膝)分别于术后第3、5、7、9、11、13周冲洗本组各模型动物的左膝关节,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关节冲洗液中有无聚乙烯微粒,第14周处死动物,取股骨远端标本,检测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分析关节冲洗术对假体周围骨溶解有无预防作用。结果:(1)A左组的假体周围界膜为一层致密的胶原纤维组织,未见骨溶解现象,A右组-C右组的假体周围界膜为一层异物反应性肉芽组织,可见不同程度骨溶解现象。从A左组到C右组,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内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总个数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高而增多(P<0.01);从A左组到C右组,假体周围最大溶骨宽度及溶骨面积随聚乙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大,其中,A右组和B左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左、B右、C左、C右组之间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A左组到C右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多,其中A右组和B左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左、B右、C左、C右组之间区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关节冲洗后,冲洗液中可见聚乙稀微粒,左侧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内巨噬细胞及破骨细胞总个数、最大溶骨宽度、溶骨面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较右侧显著降低(P<0.01)。结论:(1)聚乙稀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在体内存在着正相关的“量效关系”,但未探及“饱和浓度”;(2)关节冲洗术能有效地减轻动物模型假体周围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