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地区就正式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多年的布局调整基本达到了其初始目的,即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方便教育部门管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布局调整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的各种影响。乡村文化建设关系着村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着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拓宽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衍生问题的研究视野,为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地区唯一的公共教育资源,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能,更承载着建设乡村文化的使命。它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更是乡村文明的象征,对乡村的整个智力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有着很大影响。毋庸置疑,乡村学校的撤离对当地村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浙江省L村为个案展开研究,通过所收集到的调研材料和调查数据,分析村校消失后乡村文化生活的困境及其产生原因,发现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文化高地消失导致文明标杆缺失、村民文化生活更为单调、文化主体离场留下文化空场、学生住校导致邻里情感淡化、乡村文化生活内生力不足等。为弱化乃至化解村校消失给乡村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本文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应对之策:加大乡村文化投入,保障文化资源供给: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塑造新型乡村农民;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提高村民闲暇质量;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填补教师队伍的空位;创造情感交流机会,增进乡村邻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