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膜炎是世界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是一组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炎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慢性葡萄膜炎类型。慢性眼内炎症和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的并发性白内障是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致盲因素之一。
目前为止,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慢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首选手术方式。但是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和Behcet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炎症反应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严重。这种严重的炎症反应除与手术创伤直接导致的血-房水屏障受损及葡萄膜对创伤的过度敏感有关外,还和手术前后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增高有关。手术后由于眼内炎症导致的并发症,如黄斑囊样水肿,会明显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手术前后炎症反应的控制是保证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1aser flare cell meter,LFCM)是通过非接触、定量、原位地检查前房内的蛋白和细胞数量来客观评估葡萄膜炎症程度。LFCM曾经被用以评测白内障患者植入不同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手术后血-房水屏障受损的严重程度。还有学者报道了LFCM测得的房水闪辉值和多种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证实,LFCM是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术后随访时监测眼内炎症反应的客观有效方法。
Th17细胞是近年新发现的与Th1和Th2表型和功能不同一类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通过IL-17(interleukin-17)参与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和IL-23、IFN-γ和IL-27可以调节Th17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已有研究证实Th17细胞相关因子参与VKH综合征和Behcet病发生发展。但其在VKH综合征和Behcet病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控制炎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新途径。
第一章、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发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目的:
研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发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眼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2.方法:
2.1对9例(9只眼)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并发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9例(9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例)和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2.2应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检测手术前后的前房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
2.3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7、30、90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手术过程中,留取房水、囊膜组织和部分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虹膜组织。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rIL-23或rIL-27培养后收集上清液;
2.4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培养上清和房水中IL-17、IL-23、IFN-γ和IL-27蛋白浓度。免疫组化分析晶状体前囊膜和虹膜组织中IL-17R表达;
2.5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P值小于等于0.05是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VKH综合征患者房水闪辉值在各时段都高于对照组。手术前,VKH综合征患者组虽然处于炎症静止期,但房水闪辉值依旧比对照组稍高;术后第1天,两组值差异显著;术后第7天和第30天依旧存在明显差异。直到术后90天恢复术前水平。手术前,VKH综合征患者和对照组房水细胞值无差异。手术后第1天和第7天,VKH综合征组房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到术后第30天和90天,两组房水细胞值无差异。
3.2在VKH综合征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都没有检测到IL-17的表达。手术后第1天,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23显著增高,术后一周内下降迅速,随后缓慢下降,直到术后90天恢复术前水平;而在对照组中,没有发现手术前后外周血中IL-23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术前及术后各时期,VKH综合征患者组外周血IL-23的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前,两组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IFN-γ表达。手术后第1天和第7天,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FN-γ显著增高,术后30天恢复术前水平;手术后第1天和第7天,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27显著增高,随后缓慢下降,术后90天恢复术前水平;
3.3两组患者房水中均无IL-17、IL-23、IFN-γ和IL-27表达。
3.4 rIL-23能够促进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PBMC分泌IL-17,而rIL-27可以明显抑制IL-17和IFN-γ的产生;
3.5在VKH综合征患者晶状体囊膜和虹膜组织中发现IL-17R阳性表达;
3.6 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23水平与眼内炎症反应程度显著相关。
4.结论:
VKH综合征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表达增高,而且外周血IL-23水平与眼内炎症反应关系密切。
第二章、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Behcet病并发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目的:
研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Behcet病并发白内障患者手术后眼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2.方法:
2.1对7例(7只眼)Behcet病征并发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同第一章;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2.2应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检测手术前后的前房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
2.3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7、30、90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手术过程中,留取房水、囊膜组织和部分Behcet病患者虹膜组织。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rIL-23或rIL-27培养后收集上清液;
2.4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培养上清和房水中IL-17、IL-23、IFN-γ和IL-27蛋白浓度。免疫组化分析晶状体前囊膜和虹膜组织中IL-17R表达;
2.5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P值小于等于0.05是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Behcet病房水闪辉值在各时段都高于对照组。手术前,Behcet病患者组虽然处于炎症静止期,但房水闪辉值依旧比对照组稍高;术后第1天,两组值差异显著;术后第7天和第30天依旧存在明显差异。直到术后90天恢复术前水平。手术前,Behcet病患者和对照组房水细胞值无差异。手术后第1天和第7天,Behcet病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到术后第30天和90天,两组房水细胞值无差异。
3.2在Behcet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都没有检测到IL-17的表达。手术后第1天,Behcet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显著增高,术后一周内下降迅速,随后缓慢下降,直到术后90天恢复术前水平;而在对照组中,没有发现手术前后外周血中IL-23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术前及术后各时期,Behcet病患者组外周血IL-23的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前,两组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到IFN-γ表达。手术后第1天和第7天,Behcet病患者外周血中IFN-γ显著增高,术后30天恢复术前水平;手术后第1天至第30天,Behcet病患者外周血中IL-27显著增高,随后缓慢下降,术后90天恢复术前水平;
3.3两组患者房水中均无IL-17、IL-23、IFN-γ和IL-27表达。
3.4 rIL-23能够促进Behcet病患者外周血PBMC分泌IL-17,而rIL-27可以明显抑制IL-17和IFN-γ的产生;
3.5在Behcet病患者晶状体囊膜和虹膜组织中发现IL-17R阳性表达;
3.6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中IL-27和IFN-γ水平与眼内炎症反应程度显著相关。
4.结论:
Behcet病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表达增高,而且外周血IL-27和IFN-γ水平与眼内炎症反应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