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凡的世界》力图通过描写急剧变动的改革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书写"民族的秘史"。本论文借用雷蒙·威廉斯关于"残余(residual)"和"新兴(emergent)"的理论解释路遥笔下人物表现出的文化特质,通过将田福堂、孙玉亭、孙少平与孙少安四人划分为"残余"人物与"新兴"人物,分析这四人的命运所折射的时代变迁,研究作为"感觉结构(structures of feeling)"的"交叉地带"。首先,分析作为"残余"人物的田福堂与孙玉亭。从两人进入政治运动的身份与逻辑出发,通过分析他们应对改革的方式与结局,研究这两位"残余"人物在改革中面对的复杂矛盾。通过描写田福堂这个乡村政治家的挣扎与顺从,路遥展示了"残余"能动的一面;通过描写孙玉亭这个流氓无产者的失落与逃避,路遥展示了 "残余"消极的一面。其次,分析"新兴"人物之一——浪漫的、非理性的孙少平。从《创业史》中的徐改霞、《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在进城问题上的异同出发,分析孙少平关于城市的浪漫想象;通过分析孙少平从乡村教师到揽工汉再到煤矿工人的身份转变,论证孙少平这种想象的非理性。再次,分析"新兴"人物之二——现实的、理性的孙少安。以《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父子俩》中的高三星与孙少安对待集体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孙少安与田福堂的三次对峙,分析孙少安的现实一面。通过梳理孙少安的婚姻选择、开办砖厂、分家、修建学校等情节,分析孙少安的理性一面。最后得出结论,即交叉地带是矛盾交织的地带,"残余"与"新兴"、"浪漫"与"现实"、"非理性"与"理性"、"断裂"与"延续"等多重矛盾在那里交织,这种矛盾交织的状态正是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感觉结构。而这也是路遥在今天的意义,通过呈现交叉地带的诸多矛盾,他为我们解决今天的改革危机提供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