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水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2005年1月,北京的城市功能被定义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出,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北京要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北京。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755万,接近2020年的人口控制目标,同时,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北京市水资源状况更是每况愈下,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等都在减少,问题十分突出。人口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北京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压力很大。本文在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人口和水资源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耗散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及信息熵理论,运用耗散结构下的灰色关联熵模型,对北京市人口—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变化进行测度分析。分别对北京市人口和水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找到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分析冲突和矛盾,找出了几对基本矛盾。实证分析一方面证实了前面的定性分析的结论,测度系统协调变化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发现新的问题做更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的人口—水资源系统只有在2006年至2008年才是向更加协调有序方向发展的,2002年至2006年系统协调性变化不大,但是总体上是向无序和不协调方向发展的,在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年2009年,北京市人口—水资源系统继续向着无序状态发展,难以发挥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难以实现人口—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考虑政策的实施环境和现实约束因素条件下,提出了改善北京市人口—水资源系统协调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可行性建议。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并对本研究尚未解决和需要继续探讨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
其他文献
<正>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和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新时代肩负着建设承东启西、联通欧亚的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成都坚持服务国家总体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利用配置全球化形势明显,面对此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因状如王者之屋而得名。王屋山地处古代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唐宋时期为京畿内地,是古都洛阳北方的镇山,又是古代“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早在公元
试卷讲评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见重要课型,是复习课的深化考试活动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试卷的精准分析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试卷的有效讲评矫正调控教
近年来,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膨胀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水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是解决水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及社会公平的有效
光电产业是南阳市重要的产业类型,南阳市发展光电产业有优势,也有一些不足。通过对南阳高新区光电产业集群区的实地调查,提出发展对策。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指导,借鉴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历史评述与现状研究、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及文献分析为主,社会调研为辅等研究方法,对20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一国国民财富的原始积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再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都没有把
清末以来的百多年间,西方传教士在重庆城乡修建了大小40多座教堂,其中大多数建在极具特色的山地之上.本文通过对其中三座教堂地理环境、形态特征的考察,从宗教,社会,人文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