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由发展——加强管制——放松管制三个阶段,而作为重要内容的银行业经营体系与此相适应,也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三个阶段。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美国分业经营时代的彻底终结,至此整个国际金融领域进入了混业经营的时代。许多学者对银行业经营体制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理论。 我国早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对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当时人行一些专家学者在原副行长刘鸿儒的带领下,就欧洲大陆全能型银行、美日等国专业化银行的利弊,以及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过认真探讨。近几年随着整个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入世所面对的竞争,混业经营重新成为金融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混业经营是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是也是有少数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本文力图通过对混业经营的一个理论问题——“内在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用理论证明的方法论证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分析了银行业混业经营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目前我国是唯一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必须要清醒的面对整个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挑战。 二、文章的结构安排 本文紧紧围绕混业经营的“内在不稳定性”问题,通过三大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章对混业经营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介绍国外银行业经营体制的演变;第二节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经营体制的发展变化;第三节对国外混业经营的模式进行了分类。 <WP=3>第二章对混业经营的“内在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一节阐明了什么是混业经营“内在不稳定性”?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介绍了银行业混业经营“内在不稳定性”问题的提出和基本内容;第二节辨证的分析混业经营的“内在不稳定性”问题。首先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混业经营“内在不稳定”产生的影响,“内在不稳定性”问题已经发生了蜕变。其次分析了混业经营所具有的潜在优势;第三节分析了混业经营对中国银行业的现实意义,面对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困境和入世的之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混业经营也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章对中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将面对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节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走向混业经营的进程问题,指出中国走向混业经营应当循序渐进;第二节对我国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试点;第三节分析了混业经营的监管方式,指出混业经营仍然需要而必须是在合理、适度、有效监管下进行。通过上述三章的分析得出混业经营是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面对当前银行业发展的困境和入世所带来的挑战,必须重新审视混业经营,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好准备。三、主要内容及观点本文通过运用理论和实证数据,辨证的对混业经营的“内在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必然趋势。1933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银行法),规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要分业经营,认为银行业混业经营会严重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从而引发出理论界对混业经营“不稳定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认为混业经营违背了“真实票据(商业贷款理论)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活期存款,所以其资金运用就应该是以“真实”票据作抵押的短期贷款上,而不应该投向长期贷款或者<WP=4>是进行债券、股票的投资,以保证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结构上的匹配。其次认为银行业从事混业经营会增大银行业的风险。认为证券业比传统的银行业务风险更大,而且商业银行把大量资金转向股票证券业务,往往会导致证券市场的过度扩张和风险加大。由于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商业银行如果实行混业经营,一旦经济状况恶化、证券市场动荡,就会通过商业银行的作用传递到整个社会,会引起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最后认为银行业混业经营会因为银行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利益冲突。银行比一般的投资者更了解银行内部资金的运作情况以及企业状况。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银行往往在进行投资时存在隐瞒企业信息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强烈动机,信息不对称成为引发道德风险的前提条件。另外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业务时所获得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极不对称:高风险投资所带来的高收益全部为银行获得;如果投资失败,相当部分的损失可以转嫁给储户。这种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是银行产生道德风险的利益驱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的管制放松,英国、日本、美国先后恢复了混业经营,那么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混业经营的“内在不稳定性”还是否存在?作者对上述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真实票据理论”作为银行业资产管理理论之一,具有很多局限性,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其次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混业经营并不会增大银行业的风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