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问题及思考——基于三个社区的考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社区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是建设新型社区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新型社区,其中以苏南地区最为典型。研究苏南地区新型社区既有助于科学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也可为其他地区新型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关于新型社区形成和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多侧重对新型社区的形成或问题进行独立分析,这里笔者通过对苏南地区三个新型社区的实地考察和100名居民的非结构式访谈,纵横相间、动静结合,全景式呈现苏南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和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社区存在的问题,探寻问题破解思路。  纵向来看,苏南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大体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和高潮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受政策影响较大。萌芽期始于2001年前后苏锡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小规模试验,部分农民集中到镇区的新型社区居住。发展期始于2004年苏南地区“三集中”政策的施行,工业化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促使农民整体移至新型社区居住。高潮期始于2008年苏州“三置换”政策的提出,农民从农村搬迁至新型社区的积极性提高。具体来说,苏南地区新型社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由苏南地区地域条件、农民意愿和政府及制度三个主体产生的推动力和阻碍力构成。总体而言,苏南地区新型社区具有社区规模不等,外型不一、社区功能多元、社区组织多样和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迁等四个特征。  横向来看,笔者通过五个方面来展现新型社区形态,第一是社区居住环境方面,居民的居住分布由分散变为集中,新型社区的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居住环境卫生得以较大改善;第二是经济生活方面,居民从事农业者减少,非农业者增加,居民收入渠道增多,支出总量增大,仍有居民不愿参加社保,参与医疗保险比养老保险的热情更高涨;第三是社会交往方面,居民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人际关系疏远;第四是生活方式方面,居民生活节奏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生活观念逐渐开放,生活需求更为多样;第五是社会认同方面,居民对自己身份认知不清晰,社区意识淡薄,归属意愿强烈。  结合以上苏南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和形态研究,笔者归纳出目前新型社区普遍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社区配套制度不健全,表现为补偿安置政策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制度设计居民参与程度低;第二大问题是社区管理机制不完善,表现为新型社区无法胜任所有管理职能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不畅通。第三大问题是居民适应社区生活遇到生存和发展双重困境,其中生存困境主要表现为居民对社区环境不适应和收支水平的变化,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居民身份不清和归属不明。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加以破解:首先是在制度保障方面,应适时调整补偿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是在社区管理方面,需提升新型社区全方位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组织,妥善应对社区中出现的冲突;再次是在社区适应方面,可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提升居民就业能力,注重引导居民观念转变。只有在完善的制度支持、科学的社区管理下,居民才能尽快适应社区生活。只有当居民真正接受社区生活时,苏南地区的新型社区才能得以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小型生活共同体”是乡村生活的最小单元,今后应以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日益明显,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长期照料问题将是我国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势必影响到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这
本文通过对一个小城市当中典型的“城中村”变迁过程的探讨以及在变迁过程中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利益维护的行动个案的描述,来展示整个小城市“城中村”变迁的大体过程以及“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和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校漂族一词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本人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分析路径,不在于对该群体的表现方式的描述分析,而是立足校漂族个体自身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