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搜集符合条件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分析经过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内发生二次或多次非治疗椎体的新发骨折情况,从而进一步探索研究PVP或PKP后是否会增加非治疗椎体新发骨折率。方法本研究先从临床病例观察结合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提出疑问进而再通过系统综述进行meta分析来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是否会导致非治疗椎体再发骨折的概率增大。第一部分:本研究所用病例取自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学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以来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经过PVP或PKP这种微创手术治疗共计225例,352个骨折椎体,其中男78例,女147例;年龄53-92岁,平均为71.10岁。随访统计到最后一次随访统计时术后再次发生非治疗椎体骨折的情况。统计有215例患者行一次椎体成形术(PVP),随机抽取10例患者编入A组,其余共有10位患者发生非治疗椎体的二次或多次新发骨折,编入B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性统计病例特点。第二部分: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ISI 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 Direct和Embase数据库等一些较大的网络数据库,筛选出那些关于比较PVP或PKP与保守治疗并且评估新发椎体骨折的文章;同时我们还人工筛选出那些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参考文献。根据Meta分析质量报告规范(QUOROM)的指导建议,由两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的文献筛选、数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I2和卡方检验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定量和定性同时评估,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当异质性不高且小于50%(I2<50%)时采用固定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否则就采用随机模型。此外,对于那些因为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我们采用亚组分析进行探索。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再次发生非治疗椎体骨折的患者的基本情况为:男性4人,女性6人;年龄71.10±8.35;骨密度-3.69±0.53;首次PVP手术单锥体骨水泥灌注量5.35±0.58 ml;这10例患者共有13个椎体发生二次骨折,其中有3个相邻于第一次骨折椎体,剩余10个再次出现骨折的椎体均为非相邻治疗椎体;这1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三次以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第三次新发骨折均是相邻于前几次治疗的椎体)。第二部分: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我们共纳入12篇文献研究,包括1,328例患者,其中768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其他560人接受非手术治疗。总体结果的发表偏倚用漏斗图进行了测定,结果未发现偏倚的证据。对纳入的原始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I2=41%,说明所纳入的文献异质性较低。对于新发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本meta分析发现,在两种治疗方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包括总的新发骨折椎体(P=0.55)和相邻的骨折椎体(P=0.5);对于先前存在的骨折椎体方面上,两种治疗方式(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24);此外,在骨密度上,包括腰椎(P=0.13)和股骨颈(P=0.3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过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2)PVP或PKP术后有继续出现椎体骨折的趋势,这种趋势倾向于治疗椎体的相邻脊椎,不过由于本组收集到的再发骨折病例数量相对较少,又是回顾性分析资料,统计结果可信度不高,故进一步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或文献质量较高的meta分析仍是需要来总结推断和证实的。(3)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相对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来讲并不会增加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尤其是相邻于治疗椎体的新发骨折风险。所以,就目前形势来看,不用担心因这种微创手术会导致其他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