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前采取电针治疗,比较观察不同时程电针诱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差异,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效规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对照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组:留针10分钟组:留针30分钟组;留针60分钟组。根据Longa改良的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留针10分钟组、留针30分钟组、留针60分钟组动物造模后再灌注前10分钟、30分钟、60分钟分别电针“百会”、“水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不电针。运用组织形态、神经化学等研究技术,计算梗塞面积,检查脑组织病理形态,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等含量。 [结果]:(1)电针能够减小大鼠MCAO再灌注区的梗死面积,减轻神经元水肿;增加梗死区脑组织SOD活性及GABA、Gly含量,降低梗死区脑组织MDA、Glu、Asp含量;(2)电针10分钟能增加梗死区脑组织SOD活性及GABA、Gly含量,降低梗死区脑组织MDA、Glu、Asp含量;(3)电针30分钟、60分钟有减小“脑缺血再灌注区”梗死面积的趋势(p>0.05),能减轻其神经元水肿,增加梗死区脑组织SOD活性及GABA、Gly含量,降低梗死区脑组织MDA、Glu、Asp含量(p<0.05);但两个时程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电针能够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有效的保护,但需要一定时间的刺激量;(2)电针10分钟能表现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但未能达到最佳效果;(3)电针的保护作用在30分钟、60分钟时程效果最好,但两者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