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置设计的评价及研究——一种提高空间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初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以及物质流通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也趋向于多样性、复合性、可变性等方面。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成为了当前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以满足于当前人们的使用需求已成为今天的建筑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深入有关空间适应性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了建筑装置作为空间适应性研究的客体对象。从对建筑装置的概念定义和性质分析开始,初步建立了关于建筑装置研究评价的参考模型,得出了关于建筑装置设计的相关设计研究策略等成果,并通过评价模型的建立对设计研究策略进行优化和指导。 通过对于相关实例的总结归纳,笔者将建筑装置定义为:建筑基本元素的衍生体,通过机械技术和元件整合而成的空间限定元素,可在必要时通过装置的变化便捷地实现建筑空间形、质、量以及空间之间的联系改变,从而提高建筑空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激发使用者的情感转换。由这一概念笔者推导出建筑装置的三点基本性质:时间空间性、元素衍生性、机械特性。 在阐明相关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笔者从建筑装置的时间空间性入手,初步建立了关于建筑装置评价的参考模型。这一模型包含了行为要素集合、空间要素集合、时间要素集合、可行性要素集合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建筑装置的时空可变性所带来的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整体评价的核心。 在完成关于建筑装置的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建筑装置的元素衍生性和机械特性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对于建筑装置的设计优化研究,并将这一优化设计研究阶段分为分化和整合两个环节进行论述。 最后,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装置的设计实例,对其展开评价分析,并结合前面关于设计研究部分的分化、整合的设计策略进行实例论证说明,加强本研究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由上可知,本文的研究是选取了建筑装置这一客体对象,展开的关于空间适应性的整体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对空间适应性设计的评价及分析,建筑装置本身的类型并非研究的重点,而是通过这一客体更好的完成对于这一设计研究的推导论证。
其他文献
我国山地城镇占城镇总数的一半之多,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山地城市的土地稀缺、住房需求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延续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为了山地城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模式的变化,汉口原租界区内的近代住宅的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近代住宅区的改造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类
论文在回顾当代山水城市研究状况,找出其研究缺环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开展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的研究,其视角既有哲学的高度,也有文献学、考古学、文化学、生态学、形
在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用地紧缺日益严重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明显,加之现代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祠庙是一种祭祀性的建筑,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崇拜而产生的。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使得祠庙建筑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的信仰及宗族的变迁都有集中的体现。因此,古人一直都
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产生的原型建筑的消逝和“标志建筑”的泛滥这两个目前城市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被
自从1851年英国伦敦最早举办了万国博览会,世界博览会已经历了155年的岁月.世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国力的场所,还成为文化交融和广泛联络的契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参与.在这样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多经历了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性城市的保护过程。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并且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整
该文从分析广州地区的气候特征和传统风土建筑的风格特点开始,通过调查广州地区建筑窗口遮阳构造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前人对相关工作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着重解决了如下几个方面
本文试从承继关系入手,结合众多大师作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充分说明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不仅通过大量文献和作品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后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