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型”,信贷市场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信贷投放量是观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信贷资金投放的总量和结构不合理,不仅会对信贷市场资金投放的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调。为此,信贷波动特征及其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是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以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为背景,本文研究信贷波动特征及其与产出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研究信贷波动的总体特征,包括总量和结构的均衡性;信贷波动的结构特征,研究信贷资金的区域和行业配置情况;信贷波动对实体经济产出的影响,并对信贷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强作出解释,认为信贷资金流入了股票市场,并估算了流入股票市场的信贷资金规模。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运用非均衡方法分析中国信贷市场的均衡性。为了研究中国信贷市场供求均衡性状况,以及造成中国信贷投放总量非均衡的主要因素,分别利用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根据取短原则(short-side rule),采用最大似然方法估计信贷供求非均衡模型参数,实证结果表明:(1)信贷供给小于信贷需求为32个季度,信贷供给大于信贷需求为15个季度,其中1997-2001年以及2005-2007年存在严重的供小于求现象;而2002-2004年及2008年3季度以来存在信贷供大于求现象,其中2009年第1季度信贷超额供给量占观察到的实际信贷量的比例为18.37%;(2)中国信贷市场上银行信贷能力是影响信贷供给的重要变量,信贷能力越高,社会上的贷款就越多,而2009年来的信贷大幅投放已经超过了银行的实际信贷能力。(3)信贷失衡更多反映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信贷供求失衡比例在[-10%,10%]内波动。二、利用面板数据,考虑金融危机对信贷市场造成的结构变化,内生出模型的门槛值,并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信贷资金的区域配置和行业配置。实证表明:(1)金融危机对信贷量的冲击要早于社会对危机的反应时间,冲击具有波纹效应,从东部地区传导到中部、东北地区;(2)金融危机发生后,股票价格对信贷量的正向影响要比危机发生前大,金融危机发生前,利率对信贷量的影响为正,而金融危机发生后,利率对信贷量的影响为负;(3)无论是信贷量的长期趋势还是短期波动,股票价格指数、利率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都较大,对中部和东北地区较小。工业增加值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影响为正且显著;(4)金融危机对行业信贷量的冲击也存在结构变化,危机前股票市场对信贷量的影响为负,危机后股票市场对信贷量的影响为正;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对信贷量产生负向影响,而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影响为正;利率对行业信贷产生正向影响;(5)金融业在危机发生后存在较显著的负向偏离均衡水平,交通仓储业由负向偏离均衡水平转变成正向偏离均衡水平,并且危机发生后正向偏离幅度提高。三、研究信贷波动对实体经济产出的影响,分为三方面:首先,建立考虑产出的简化信贷供求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信贷波动与产出波动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长期来看,新增信贷波动和利率对实际工业增加值波动的影响均为正,与理论模型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并且新增信贷波动和利率对实际工业增加值波动的影响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较大;(2)除了东北地区外,上一期实际产出波动变化在短期内对当期实际产出波动变化的影响为正,整体来说信贷对实际产出波动的冲击持续期约为2.5年。其次,基于2009年的货币信贷大幅增长而实体经济增速较慢、CPI下降而股票市场上扬的双背离现象,本文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信贷资金流入了股票市场,利用分部门和分期限贷款数据以及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分部门贷款数据看,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为个人消费贷款、企业票据融资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按分期限贷款数据看,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主要是中长期贷款;(2)2009年上半年流入股市的新增贷款资金规模约为1954亿元。2009年全年流入股市的新增信贷资金规模约2800-3300亿元。最后,比较分析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下,信贷对实体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信贷量、股票价格对实体经济产出均具有正向影响,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信贷量对产出的作用更明显,而在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当实体经济产出偏离均衡状态时,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产出偏离回复到均衡状态的速度比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产出偏离回复到均衡状态的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