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不仅可以为解决地球科学问题服务,而且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是研究岩石圈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本论文以大兴安岭(400km)、华北北缘(600km)、秦岭地区(350km)三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为基础,通过Robust估算、远参考以及功率谱编辑等技术对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利用Bahr二维偏离度和GB分解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使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三条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经过分析对比,获得了大兴安岭、华北北缘和秦岭地区的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其它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对电性结构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大兴安岭地区:电性结构模型表明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东缘可能同属兴安地块,与松辽盆地西缘接触关系比较复杂;大兴安岭上地壳整体表现为高阻特征,可能是多次叠置的岩浆岩,代表大兴安岭经历了多期次岩浆活动;中下地壳的低阻体则反映了大兴安岭内部地壳较弱,可能依旧处于活动状态;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高阻体,暗示大兴安岭下地壳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之间存在一个岩石圈尺度的西倾低阻带,推断松嫩地块向兴安地块俯冲并以软碰撞形式发生拼合,后期受到火山活动和走滑作用改造。华北北缘地区:电性结构模型表明剖面整体具有汇聚后的伸张构造的特点,根据电性结构推断古亚洲洋可能沿索伦缝合带闭合;剖面上地壳高阻体与分布的花岗岩对应,中下地壳的高导层可能与岩浆岩形成时的含盐流体相关,推断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并反映出地幔物质的上升作用,是碰撞后构造伸展的主要动力。秦岭地区:电性结构模型表明剖面整体具有“横向分块”的特点,四川盆地、南大巴山、北大巴山、南秦岭、北秦岭和渭河盆地等构造单元呈现不同的电性特征。秦岭造山带下方存在大范围高导体,暗示其可能发生过底侵和拆沉作用;南大巴山和北大巴山呈明显不同的电性结构特征,被走滑作用分割,说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发展过程:四川盆地东北缘和渭河盆地有一定的“纵向分层”特点,两个盆地的下方可能都存在古老克拉通基底残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