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实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在房价持续高涨的背景之下,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本文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现状出发,挖掘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国外的相关经验,探讨了对策。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结构安排四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现状及问题。首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现状进行介绍。保障性住房制度是指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流通等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主要涵盖了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资金供给、补贴及监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由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和政策性租赁房制度组成。其次,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供求严重失衡;二是提供的住房无法满足需求;三是保障性住房成为富人置业的对象,制度的本质已被扭曲。最后,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缺乏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资金供给、补贴以及监控制度,制度体系亟待完善。第三部分为国外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启示。首先,介绍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典四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四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各有独到之处:美国重视对租房或购房的中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英国实行“部分产权制度”,鼓励住房私有;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亮点;而在瑞典,住房合作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分析对我国的启示,指出我国应从实际出发,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法律支持,突出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同步探索多样化的保障手段。第四部分为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对策。一是建立保障性住房规划制度。将保障性住房兴建在地铁、火车站的附近,同时通过回购商品房及加速旧城区改造,增加市中心的保障性住房房源;注重对小区内配套设施的建设及小区文化环境的塑造;保障性住房应坚持小户型原则。二是建立保障性住房资金供给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建立相应问责机制,发挥公积金的作用。三是建立保障性住房补贴制度。加大对“夹心层”的关注力度,从“砖头补贴”向“人头补贴”转化。四是建立保障性住房监控制度。对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进行监控,对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