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以种鸭、产蛋鸭严重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随后,该病迅速蔓延至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河北等地,给我国的水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10月,经过我国多个水禽岗位体系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确定导致该病的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鸭群在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神经症状明显,死亡率达10-30%。主要剖解变化为:卵巢、脑膜、胰腺、气管、心脏、肝脏、脾脏、肺脏、等多个器官组织出血,尤其是卵泡出血、变性和破裂明显。免疫预防是控制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由于TMUV分离株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异,亦仅有一种血清型,因此,研制出有效、安全的疫苗进行该病的预防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备脂质体包被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疫苗,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研究,为我国的水禽养殖业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的疫苗。首先,通过体外构建pet28a-E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入Rosetta(DE3)菌株,使用终浓度为1m M的IPTG于37°C诱导表达5h得到重组E蛋白,并使用镍柱对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方法对表达的蛋白进行验证。E蛋白浓缩后浓度为2.2mg·m L-1。随后,使用逆相蒸发法将纯化的蛋白制备成脂质体疫苗,并使用鱼精蛋白法测定疫苗的包封率,以及对疫苗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等。在制备脂质体疫苗时,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摩尔比为1:1,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E可抗脂质氧化,之后对制备的疫苗进行安全性评价。脂质体疫苗包封率检测结果为52%,内毒素检测结果为2.3EU·mg-1,脂质过氧化性检测结果为0.12,以上指标均符合《中华药典》对疫苗的要求。最后,通过动物试验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选用弗氏佐剂与脂质体佐剂进行比较。选用84只1日龄樱桃谷雏鸭进行免疫,分为7组:0组(对照组)、1组(脂质体1日龄免疫一次)、2组(脂质体1、7日龄免疫两次)、3组(脂质体7日龄免疫1次)、4组(弗氏佐剂1日龄免疫一次)、5组(弗氏佐剂1、7日龄免疫两次)、6组(弗氏佐剂7日龄免疫1次)。每7d采集一次血液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组(脂质体1、7日龄免疫两次)比其他组产生的抗体量更高,且抗体持续时间更久,抗体在第四周达到最高值,一直到实验结束后依然保持在阳性值以上。在疫苗免疫三周后对樱桃谷鸭进行攻毒实验,接种剂量为每只鸭1m L 102.4 TCID50,接毒后,每组随机挑选6只每天无菌采集一次血浆,用于病毒血症的检测,无菌采集雏鸭泄殖腔棉拭子及口咽棉拭子,检测病毒排放情况。病毒血症及病毒排毒量检测情况看,脂质体疫苗免疫两次组无病毒阳性检出,其他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毒阳性检出。通过抗体水平及病毒排放情况看,脂质体疫苗免疫两次组的免疫保护效果优于其他组。本研究为脂质体包被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疫苗应用于临床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实验依据,对我国将来实现鸭坦布苏病毒的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