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篇论文通过分析由朱建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相关文字段落、插图、习题和词汇来研究其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另外还简要讨论了此教材中一些可能值得注意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找出并研究该教材中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由此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视角,在课堂上向学生指出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让学生对刻板印象和偏见产生敏感度。此外,学习者还可以尝试通过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反思培养这种敏感度。应该注意的是,刻板印象中通常也是真实的成分。此论文的理论基础由术语“刻板印象”、“偏见”和“分类”的描述和定义构成。论文首先介绍了“刻板印象”、“偏见”的来源并对其进行定义。之后讨论了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此框架下对“偏见”是较旧的术语这一观点进行阐述。另外,在理论中还介绍了减少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手段。紧接着,论文对术语“分类”进行阐述。这一术语,这对论文的进一步展开有重要意义,将在论文中再次对此进行探讨。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刻板印象和偏见正通过社交媒体等手段迅速传播,并且常常通过图像被进一步强化。此外,大量信息可以通过事件被快速保存和分类。这通常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因为人们面临着大量信息。从外研社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对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外语学习在邓小平实行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发生了何种变化,论文还研究了人们对德语教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学希望加入德国的“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倡议活动并且开始教授德语。德语教材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也有不同的目标人群,因为人们不仅仅是在大学的德语专业中学习德语,还在第二专业或者夜校中学习德语。德语教材一方面在中国编写和出版,另一方面从德国引入然后进行翻译。而翻译人员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专业水平以及教科书的翻译方式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新编大学德语》是在中国出版的,在此论文对这套教材的分析中不涉及翻译问题。根据于雪梅的定义,这是一本地区性教科书。因为该教科书是由本地作者编写并面向本地市场,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德方的帮助。论文描述和分析了此教材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此外,论文还研究了语言上的异常现象,例如城市名称的拼写以及如何提及、描述德国和中国的城市及节日。值得注意的是,此教材试图创建一个形象以使学习者有一个概览。这就产生了一个“德国形象”,它并不总是真实的。这个“德国形象”只是概括的,不符合整个国家的所有情况。但是,与此同时,这也提供了学习者需要的有关德国的许多信息。通常,这是基本信息,例如,德国有哪些食物,存在哪些规则或德国大学学习流程是怎样的。但是,需要告知学习者,并非所有信息都适用于所有人。这样,当他们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才不会期望不会发生的情况,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不符合预期的回应。这一点应该在课堂上予以说明。教科书在外语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相应目标人群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此论文对于《新编大学德语》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