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流动老年人由于年龄及生活环境的转换、政策的限制、关注度的缺乏等,使其面临比当地老人、一般流动人口更多的健康管理问题,不利于维护自身健康。如何提升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水平是社区工作的难点,与社区护士日常工作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现行的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实施情况和真实需求情况,探索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构建提高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从整体上提升社区护理关于流动老年人相关服务质量。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和理论分析确定研究内容与框架,而后分二阶段进行研究。最后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健康赋权理念,从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四个角度提出社区护士提升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情况的建议。(1)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和需求情况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杭州多个社区的277名流动老年人和272名非流动老年人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两者社区健康管理利用差异情况。同时,调查流动老年人对社区健康管理实施途径和内容的需求情况。(2)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德森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初步构建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编制相关调查问卷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修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杭州市多个社区的636名流动老年人进行大样本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初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采用目的抽样法对问卷调查社区中11名社区工作者和10名流动老年人进行半结构访谈,验证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健康情况:患慢性病数相同情况下,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明显好于非流动老年人,差异在没有或患1种或2种慢病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老年人近一年内感受到身体有变差趋势者明显较多于非流动老年人(67.1%vs 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社区健康管理利用情况:(1)在项目知晓率上,流动老年人除日常诊疗、常规配药、评估测量和健康体检项目可达到85%,而剩余项目仅有40%-70%,明显低于非流动老年人(>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项目利用率上,流动老年人仅为非流动的一半(10%-40%vs 50%-90%),在社区首诊选择率上,两者也有明显差距(28.2%vs 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动老年人中各项目利用情况也有差距,如较低的家庭医生签约、中医健康管理利用率不足20%,较高项目的利用率大多有40%左右。两类老年人在不利用原因上同样存在较大差异,流动者主要以没有时间、费用问题和无法获得为主等外界原因限制。(3)社区健康管理需求情况:流动老年人对项目需求时间大多为周末(70.04%),需求获取方式前四项为短信电话、口头宣教/咨询、亲朋好友通知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需求项目主要集中在预防相关(健康体检)、干预相关(用药指导、常见病诊疗)、社会/文化相关(文娱活动、老乡会)。(4)利用行为影响因素情况: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口所在地、居住状况、现居地、月收入、子女月收入、保险类型的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各影响因素对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需要(0.51)>政策影响(-0.45)>环境可及性(-0.35)>利用意愿(0.31)>社会支持(0.26)>健康信念(0.16)>子女月收入(0.14)>环境影响性(-0.08),其中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和环境影响性仅对利用行为水平有间接影响。而半结构访谈结果进一步验证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主要受政策影响、社区健康管理资源供给和可及性、家庭朋友支持、流动老年人自身4方面因素影响。结论:(1)流动老年人健康观念薄弱,并随时间推移其健康脆性不断增大。(2)流动老年人对社区健康管理知晓和利用十分欠缺,项目间不平衡,新兴项目利用情况不佳。(3)流动老年人对社区健康管理需求总体情况一般,但不同项目间需求有明显差异,常规型项目需求大,需求获得途径和时间需特别关注。(4)不同类型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有所差异,提示需差异化应对。本研究中需要是影响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的首要因素,但政策、环境可及性等因素极大阻碍其利用行为的发生,提示社区健康管理对流动老年人可能存在不均等现象。健康信念、社会支持等因素虽不直接影响流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利用行为,但对利用意愿或需要产生较大影响,也需重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