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战略经受着巨大的变革,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绩效的发挥又取决于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效果,有效的协同可以加快供应链成员对最终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节点企业的绩效,实现共赢的局面。对于一个高效协同运作的供应链来说,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节点成员的协同效应,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节点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目前,人们对于企业间信任机制的研究都是从契约、制度、文化、道德、社会舆论等软性角度展开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往节点企业间通过软性方法建立的信任基础在逐渐动摇,节点企业间的违约风险越来越高,出现了很多相机选择、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的倾向。为了更好的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必须在传统的“软”基础上,对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企业间的信任进行“硬化”。事实证明,供应链中出现信任危机的根源是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传递滞后,因此,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可以通过双方及时的信息共享来巩固和加强,信息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的不对称,减少供应链成员间不必要的冲突,进而增加彼此的信任,而这就是“硬化”信任的重点所在。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构建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背景下研究企业间信任“硬化”的问题。前三章,在供应链及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ERP理论和信任理论的基础上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任机制进行了基本分析,明确了信任机制的发展就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硬化的过程;用日本企业“系列化”的案例说明了信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分析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产生信任危机的根源是信息共享程度太低,基于此提出了“硬化”节点企业间信任机制的概念和主要方法,即加快节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ERP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程度。第四章对信任机制进行了“硬化”分析,总结出信息共享对于巩固和加强信任机制的价值,并辅以沃尔玛的案例加以说明;阐明了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的信息流的具体内容;并指出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基础就是节点企业自身ERP的建设。第五章中,基于以上分析,借鉴以往学者对于信息共享模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核心企业托管式信息共享模型,建立了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平台,并给出一系列硬化信任机制的其他途径。由此,本文从发现信任问题,到提出“硬化”信任的概念,最后给出了“硬化”信任机制的有效方法,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