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肺动力学和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最近1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经过筛选,一共选取了60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了3组,每组20例。以上患者均采用IPPV通气模式,将呼吸机氧流量设定为2 L/min,将氧浓度设定为100%,将吸呼比设定为1∶2。为这三组患者制定了不一样的通气方法:A组:全程给予低潮气量+高呼吸频率+低PEEP+肺复张手法(lung recruitment maneuver,LRM)。B组:全程给予低潮气量+高呼吸频率+低PEEP。而不应用手法肺复张。C组:全程给予常规潮气量+常规呼吸频率。A组插管后全程通气模式:IPPV VT6ml/kg,RR16次/分,PEEP 5cm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压力30mm Hg,持续时间30s)。B组全程IPPV VT6ml/kg,RR16次/分,PEEP 5cmH2O,不给予手控膨肺。C组全程IPPV VT10ml/kg,RR10次/分,不给予PEEP和手控膨肺。记录平卧位插管后气腹建立之前(T0)、头低脚高位气腹建立后10分钟(T1)、头低脚高位气腹建立后30分钟(T2)、头低脚高位气腹建立后60分钟(T3)、平卧位关气腹后(T4)五个时间点的平均气道压及气道峰压,从而计算各组各时间点的肺动态顺应性。分别于T0、T2、T3、T4时点记录患者的吸入氧浓度(FiO2),为手术的患者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记录其中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根据以上记录结果分别计算各组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将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呼吸力学指标及肺氧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全麻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这段时间内,与平卧位气腹前(T0)相比较,改变体位和建立气腹期间(T1-T4)的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均明显的升高,以T1-T3升高为著(P<0.05),C组各时间段气道峰压与平均气道压升高数值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T1T3时C组的肺动态顺应性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表2)。A组和B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肺动态顺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C组的气道峰压要明显的高于A组和B组,且以气腹建立期间更为明显。由此可见传统的大潮气量低频率通气模式较保护性肺通气模式会形成更高的气道阻力,而气道阻力的增加无疑是机械性肺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A组与B组的肺动态顺应性要好于C组,也就是小潮气量高频率的保护性肺通气模式相比较传统的大潮气量低频率的通气模式能够获得更好的肺动态顺应性。A、B、C三组的PaO2及氧合指数随着手术的进行均有进行性的上升,且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PaCO2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小潮气量高频率通气辅以小PEEP联合手法肺复张)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手术期间机械通气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能够改善患者的动态肺顺应性,有利于肺保护。同时通过对肺氧合功能指标的监测不难发现,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同传统通气模式都能够维持患者的氧合于一个比较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