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巨大,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在县域内则主要体现为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方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希望通过集中教育资源的方式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然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撤点并校”存在很多问题,它不仅没有完全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城乡义务教育的矛盾。近年来,政府着手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集团化办学正是近几年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改革方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借用优质学校丰富的办学经验与品牌效应,帮助薄弱学校迅速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目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模式?它目前的实施情况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未来是否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会不会像“撤点并校”政策一样暗藏隐患?如何对政策加以改进,对制度加以完善?这些都是县域内实施集团化办学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范式,辅以部分量化方法,将湖北省C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不同教育集团中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状况,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在政策实施中的态度变化,从学校建设、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方面讨论集团化办学实施的现状、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成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对教育集团中的农村薄弱学校、城区优质学校,以及作为政策实施者的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论文正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研究问题的缘起,并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政策文本,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形成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结合已有文献内容和调研成果,总结梳理了C县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特征和实施现状。第三章对当地教育改革进行了内外因分析,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分析了C县采取集团化办学改革模式的原因,并梳理了C县集团化办学之前的政策演变过程。第四章采用简单前后分析,研究了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集团化办学前后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变化,评述了县域内集团化办学取得的成就与问题。第五章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框架,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利益需求、实现方式和分配结果分析,并对集团化办学的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估,认为政策目前对于当地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分配,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但是政策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达到了瓶颈,需要政府和集团积极调整完善。最后提出了对于县域内集团化办学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在教育集团内,农村学校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周边资源发展学校特色办学;城市学校应当放松对农村学校的限制,在师资层面加大交流投入。对于政府而言,一味地将发展农村学校的压力分摊给城市学校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应当努力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并加强家庭教育宣传。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范式,辅以部分量化方法,将湖北省C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不同教育集团中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状况,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在政策实施中的态度变化,从学校建设、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方面讨论集团化办学实施的现状、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成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对教育集团中的农村薄弱学校、城区优质学校,以及作为政策实施者的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论文正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研究问题的缘起,并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政策文本,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形成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结合已有文献内容和调研成果,总结梳理了C县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特征和实施现状。第三章对当地教育改革进行了内外因分析,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分析了C县采取集团化办学改革模式的原因,并梳理了C县集团化办学之前的政策演变过程。第四章采用简单前后分析,研究了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集团化办学前后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变化,评述了县域内集团化办学取得的成就与问题。第五章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框架,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利益需求、实现方式和分配结果分析,并对集团化办学的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估,认为政策目前对于当地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分配,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但是政策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达到了瓶颈,需要政府和集团积极调整完善。最后提出了对于县域内集团化办学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在教育集团内,农村学校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周边资源发展学校特色办学;城市学校应当放松对农村学校的限制,在师资层面加大交流投入。对于政府而言,一味地将发展农村学校的压力分摊给城市学校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应当努力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并加强家庭教育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