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大批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污泥产量大幅提高,现有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存在工艺流程长、投资及运行成本高、运行管理复杂等问题,妥善处理处置污泥成为当务之急。针对现有污泥源头减量技术工艺流程长、能耗高、效能不稳定以及污泥减量与生物除磷的矛盾等问题,研究以开发工艺简单、低成本、便于管理的污泥源头减量技术为目标,提出基于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的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技术。通过对SBBR系统充氧方式调控研究,成功构建出了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系统,研究考察了运行控制条件(负荷、温度和碳源种类)对系统污泥减量效能的影响,得出了系统运行的关键工况参数。针对该污泥减量系统表现出的低污泥产率和高效生物除磷特征,通过对污泥的磷平衡、磷形态分析及结合态磷化氢检测,探讨了原位污泥减量系统的除磷途径,初步证明其除磷途径为磷酸盐生物还原。在此基础上,采用微电极技术量化分析了减量系统生物膜内微环境的ORP分布,通过对生物膜污泥中ATP、微型动物及污泥粒度定量研究,分析了不同供氧阶段系统内能量耗散规律、系统内微型动物捕食作用及污泥溶胞程度,探讨了原位污泥减量系统污泥减量主要途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①充氧方式对原位污泥减量系统构建影响显著。对SBBR反应器采用间歇充氧曝气30min/停曝30min的方波供氧运行方式时,稳定运行6周后,系统污泥产率为0.0218 kgMLSS/kgCOD,其污泥产率比连续曝气、曝气15min/停曝15min时,分别减少了72.38%、66.49%,试验结果表明:该充氧方式能使系统生物膜污泥内ATP呈现曝气阶段升高,停止曝气阶段降低的规律性波动,曝气阶段为0.0026mgATP/gMLSS~0.0055mgATP/gMLSS,停曝阶段为0.0014mgATP/gMLSS~0.0023 mgATP/gMLSS,表现出良好的能量耗散,强化了生物膜中生物解偶联作用,成功构建出了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系统。
②运行控制条件(负荷、温度、碳源种类)对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系统效能影响显著。系统最大运行负荷为4.0 kgCOD/(m3填料·d),对应污泥产率为0.029kgMLSS/kgCOD。温度为10℃、15℃、20℃和25℃时,各反应器平均污泥产率分别为0.0432kgMLSS/kgCOD、0.0328kgMLSS/kgCOD、0.0318kgMLSS/kgCOD和0.0292kgMLSS/kgCOD,25℃时,系统内平均污泥产率最小。当进水有机质为淀粉、乙酸钠、粪水和葡萄糖时,反应器对应平均表观污泥产率分别为0.0583kgMLSS/kgCOD、0.0480kgMLSS/kgCOD、0.0348 kgMLSS/kgCOD、和0.0292kgMLSS/kgCOD,当进水碳源为葡萄糖时,系统污泥产率最小。
③负荷对原位污泥减量系统微环境影响显著。随着负荷的增加,反应器生物膜内部好氧环境逐渐减小,缺氧环境逐渐增加。负荷为4.0kgCOD/(m3填料·d)时,生物膜厚度为1.2cm,此时,反应器在曝气阶段与停曝阶段形成了好氧/缺氧交替运行的微环境,并且系统内污泥ATP呈现出曝气阶段升高,停曝阶段降低的规律性变化。当负荷为1~4kgCOD/(m3填料·d)时,随着负荷的增加,曝气与停曝阶段污泥中ATP变化幅度逐渐增大,分别在0.001~0.0055mgATP/gMLSS、0.010~0.022mgATP/gMLSS、0.011~0.022mgATP/gMLSS、0.007~0.023mgATP/gMLSS之间,负荷为4kgCOD/(m3填料·d)时,系统曝气阶段与停曝阶段污泥中ATP变化最大。
④在水温为25℃,挂膜密度为45%,有机负荷为4.0 kgCOD/(m3填料·d),供气量为150L/h的最佳运行工况下,反应器污泥产率为0.029kgMLSS/kgCOD,与传统SBBR工艺污泥产率0.158 kgMLSS/kgCOD相比,平均污泥产率减少了81.52%,污泥减量效果良好;系统出水COD、NH4+-N、TN去除率分别为96.5%、88.8%和76.8%,可达一级B排放标准,出水TP为1.8mg/L,去除率为64%,投加氯化铝、三氯化铁进行化学强化除磷后达一级B排放标准,化学污泥产率为0.0003 kgMLSS/kgCOD和0.0002kgMLSS/kgCOD,分别占系统生物污泥产量的1%和0.6%,化学污泥对整个系统污泥产率影响极小。
⑤构建的原位污泥减量系统在高效污泥减量的同时,生物除磷率达到了64%,对系统的磷平衡分析表明:反应器连续运行30d后,液相中磷损失量为1440mg,固相中磷增加了1016.7mg,系统中磷共损失了423.3mg。同时,系统固相中含磷量为2.02%,低于传统聚磷菌除磷工艺中污泥含磷量3%~7%,系统内的结合态磷化氢(MBP)值为1.8μg/gWS。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减量系统中生物除磷途径为磷酸盐生物还原,该生物除磷途径解决了聚磷菌除磷富磷污泥排放与污泥减量的矛盾。
⑥原位减量系统机理研究表明,生物能量解偶联为该减量系统主要减量途径。反应器周期运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好氧/缺氧交替运行微环境,为原位生物解偶联提供了环境条件,第一次曝气/停曝交替运行时,曝气阶段生物膜内ORP为-53.21~34.32 mV,好氧缺氧环境分别占16.7%和83.3%;停曝阶段生物膜内ORP为-140.35~-75.64 mV,此时膜内全部为缺氧环境。最后一次曝气/停曝交替运行时,曝气阶段生物膜内部ORP为-41.86~130.43 mV,好氧环境和缺氧环境分别占33.3%和66.7%;停曝阶段生物膜内ORP为-68.66~14.32 mV,好氧缺氧环境分别占8.3%和91.7%。原位污泥减量系统中形成了良好的好氧/缺氧交替运行的微环境,为原位生物解偶联提供了环境条件。同时,系统生物膜污泥内ATP呈现曝气阶段升高,停止曝气阶段降低的规律性波动,曝气阶段为0.0185mgATP/gMLSS~0.0234mgATP/gMLSS,停曝阶段为0.0071mgATP/gMLSS~0.0081 mgATP/gMLSS,反应器周期运行过程能量耗散良好,表现出了明显的生物解偶联作用。
⑦系统定量研究表明,传统SBBR系统生物膜上微型动物种类多,数量大,附着型纤毛虫达到1150个/mL,轮虫达到110个/mL,同时还出现了红斑顠体虫,达到35个/mL,反应器中存在大量的红斑颗体虫聚集的现象;而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系统中,轮虫数量基本没变,附着型纤毛虫减少为950个/mL,同时红斑顠体虫逐渐消失,表明系统在微生物捕食方面表现出减弱的现象。
⑨系统污泥溶胞减量效能研究表明,传统SBBR系统中,污泥平均粒径为12.82μm,与原位减量SBBR系统污泥平均粒径12.6μm相比无明显差异。传统SBBR系统中,污泥颗粒粒径大于5μm的占92.18%,大于10μm的占59.76%,大于20μm的占10.82%;而原位减量系统中,污泥颗粒粒径大于5μm的占87.27%,大于10μm的占54.17%,大于20μm的占12.92%。原位减量系统平均污泥粒径与传统SBBR系统污泥平均粒径相近,表明该系统内部没有明显的污泥水解溶胞现象,通过水解酸化溶胞污泥减量不是其主要途径。
研发的原位生物解偶联污泥减量技术,实现了污泥生物解偶联减量系统工艺流程短,能耗低、操作运行简便的目标,并解决了污泥减量和聚磷菌生物除磷矛盾,为源头污泥减量技术开辟了新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