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之上,但依然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诸如城乡、区域、结构和分配不平衡,发展质量存在问题和发展总量不充分等。而另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却愈发显示出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创新论断,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复杂形势、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研判,是我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表述方面的重大改变和理论创新,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为理论依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矛盾论断的变化为历史背景,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和范式,分别从理论与现实的两个逻辑维度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进行全面分析与精准探讨,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话,诠释理论观点、澄清问题根源、推动实践发展。首先,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吸收与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和社会矛盾理论的深层内涵出发,着手探讨两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认为,社会需要的种类和内涵是具体的,由此导致了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其次,从主体需要变迁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根源。具体来说,从历史逻辑看,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中共八大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十二大、十三大坚持并详细阐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十四大到十八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逐步深化;从现实逻辑来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的,即新时代的客观基础、现实条件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共同促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再次,在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从社会主要矛盾规范表述内涵出发,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两大要素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从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分析,得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变化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两大基本特征。因为人民的需要是动态的,所以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涵、主要矛盾的主要任务和解决途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需要的条件性又使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主要矛盾的基本属性相对稳定性,我国国际地位和基本国情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最后,在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如何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人民有了新需要,所以新的发展理论应运而生,而增进民生福祉则成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径。从现实的需要结构与需要层次出发,我们应从宏观上重点平衡领域、区域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同时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