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上前臂尺、桡骨骨缺损比较常见,各种原因均可造成前臂尺、桡骨骨缺损,如严重的创伤、骨不连硬化截骨、骨髓炎、骨肿瘤的切除等。由于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2%,术后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率高达20%[1],因此由骨折术后骨不连硬化截骨造成的骨缺损所占比例最高。尺桡骨骨缺损后其长度和位置的改变不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还会导致前臂屈、伸肌张力失衡从而影响腕关节和手部关节的功能;同时严重的创伤、多次的手术操作、感染等原因还会导致骨折部位的皮肤等软组织的缺损及瘢痕的形成。既往采用腹部皮瓣+自体骨游离移植的治疗方法,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完成,治疗周期及骨质愈合时间漫长,术后皮瓣外观臃肿,而且常有植入的骨质吸收[2]等情况的发生,易导致手术失败;尤其是长节段的尺、桡骨联合缺损,传统修复方法治疗困难、后期患肢功能恢复较差,同时前臂尺、桡骨骨缺损经常伴有尺、桡动脉受损,由此造成手部血液供应不足,也会影响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这类复杂外伤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直接关系到远期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传统的修复方法其治疗周期及骨折愈合时间较长,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从而导致前臂和手功能的恢复较差。所以寻找一种周期短、切实有效的修复方法在骨科临床上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基于此,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们采用小腿串式腓骨皮瓣游离移植的方法修复了7例前臂尺、桡骨联合皮肤缺损,并取得成功。方法:对7例前臂尺桡骨合并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串式腓骨皮瓣游离移植的手术方法治疗。血液循环通路设计:根据前臂和小腿造影所显示的结果,设计血管蒂长度、血管吻合点和对应方式;皮瓣设计:根据前臂皮肤缺损的位置、形状和面积大小,设计腓动脉穿支皮瓣;骨长度设计:比较患侧与健侧前臂的X片,并测量双侧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的距离以及桡骨小头到桡骨茎突的距离,以确定实际骨缺损的长度,然后再结合骨缺损的位置,决定所采用的腓骨段对应方式。术中进行精细手术操作,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随访12~18个月,术后一年内分别于每月拍摄x线片,同时对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进行评价并记录结果;术后第12个月评定前臂旋转角度;同时采用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系统从患肢的疼痛、功能活动、自我感受、外观满意度、精细操作和工作能力这六各方面综合评定患肢的恢复情况。结果:1例患者于术后13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行血管探查、血栓取出术以后,血管危象解除。术后7例串式腓骨皮瓣均成活。随访13~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3~5个月,平均4.2个月,移植腓骨与受区均达骨折临床愈合标准[3];术后12个月,采用前臂旋转角度评分:优4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5.7%;同时参照Enneking评分标准[4],26~30分2例,21~25分3例,16~20分2例,平均恢复了肢体功能的79.5%。结论:串式腓骨皮瓣可通过一次性手术完成前臂尺桡骨合并皮肤缺损的修复,明显缩短了治疗周期;带血管的腓骨移植,也缩短了骨质愈合时间;治疗周期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所以其功能活动恢复较好,并且术后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较高。因此采用串式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尺桡骨联合皮肤缺损优点较多,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