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区位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及其周缘深水区,重点层位为渐新统珠海组-中新统珠江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深水区碳酸盐岩及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成藏条件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钻井、测井、岩屑薄片及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内碳酸盐岩发育的构造、沉积背景展开研究。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井震对比分析,建立深水区碳酸盐岩识别标志,搜索研究区内疑似生物礁,并与类似丘形体进行区分,分析碳酸盐岩及生物礁分布规律,总结碳酸盐岩沉积演化及发育模式。珠江口盆地受两条东西向、三条南北向断裂带分割的影响,总体呈现“东西分块、南北分带”及“三隆两坳”的构造格局。新生代在经历了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珠琼运动二幕、南海运动、白云运动及东沙运动6次大的构造运动之后,发育了断陷、断坳和坳陷三层结构。南海运动及白云运动对白云凹陷沉积格局及碳酸盐岩发育有较大影响,南海运动为珠江口盆地“造海运动”,白云凹陷由陆相转变为海相;白云运动造成白云凹陷陆架坡折由白云凹陷南缘迁移到白云凹陷北缘,白云凹陷由浅海陆棚转变为深水陆坡沉积。通过调研南海深水区碳酸盐岩发育的构造特征及琼东南盆地、南康碳酸盐台地(梅加台地)等相似深水碳酸盐岩构造、沉积背景,与白云深水区构造背景展开对比,证实研究区具碳酸盐岩及生物礁发育的构造背景。将珠江口盆地相对海平面升降与全球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白云凹陷沉积背景,利用单井岩性、测井、薄片等相关资料,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开展研究区连井剖面对比,得出白云凹陷东北部东沙隆起及南部南部隆起带,珠海组-珠江组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的沉积背景。在调研东沙隆起“浅水区”碳酸盐岩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深水区碳酸盐岩层段井震结合对比,建立深水区生物礁地震相识别标志,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精细搜索,在研究区东沙隆起及南部隆起带三维剖面上发现疑似生物礁11处,二维剖面上发现疑似生物礁23处,并与研究区火山丘、等深流丘、盆底扇等其它类型丘形体进行区别。以生物礁的地震相识别为基础,综合钻井、测井、薄片等资料的分析,总结碳酸盐岩的纵横向分布规律,白云深水区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珠海组-珠江组,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识别出两种类型:一类是火山岛礁式碳酸盐台地,特点是分布面积小、厚度大;另一类为古隆起镶边碳酸盐台地,特点为面积大、厚度小。结合单井相分析,总结了研究区碳酸盐岩平面分布特征,包括火山岛礁式碳酸盐台地:B6-1井-云荔低凸起东南部-荔湾凹陷西北部火山岛礁式孤立台地;镶边碳酸盐台地(按构造单元及发育层段可分为3类):(1)东沙隆起西南部、云荔低凸起东南部及顺鹤隆起北部珠江组镶边碳酸盐台地;(2)东沙隆起南部珠海组镶边碳酸盐台地;(3)云荔低凸起北部珠海组镶边碳酸盐台地。总结碳酸盐岩孤立台地与镶边台地的纵向沉积演化特征,对发育模式进行了探讨。距今23.8Ma的重要地质事件(白云运动)及距今18.5Ma广泛海侵事件对研究区碳酸盐岩分布影响较大,在珠海组沉积期,海水由荔湾凹陷及云荔低凸起、云开低凸起间构造低部位侵入白云凹陷,顺鹤隆起、云荔低凸起东南部、东沙隆起大部分出露地表遭受暴露剥蚀,白云凹陷局部构造高地形发育了受物源影响较小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沉积(混合沉积),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火山岛受物源影响小,发育火山岛礁式孤立台地。白云运动后,珠江组下段东沙隆起、云荔低凸起及顺鹤隆起均被海水淹没,碳酸盐岩发育条件良好,在各台地及碳酸盐岩陆棚上广泛发育了薄层灰岩,生物礁广泛发育;在距今18.5Ma广泛海侵事件之后,大部分台地淹没消失,仅在台地之上局部高点仍有灰岩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