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全文以“声之哀乐”为中心问题,探讨了“声无哀乐”“和声无象”“哀心有主”等关键性的美学命题。嵇康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与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嵇康以音声之中没有哀乐情感的音乐观,实现了对王权枷锁的理论消解。其中,“音声无常”的观点认为音乐与情感之间不具有确定性的关系,从而解构了儒家传统乐论中“乐言情”这一经典命题,嵇康从“感物无常”的角度重新解释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应感关系,由此提出心声二分的观点,为心、声解绑,重新建构了音乐的情感功能,以音乐的“躁静”之功和音乐的“导情”之能来说明音乐所具有的无限感发情感的独特品质。“和声无象,哀心有主”的音乐观,让情感摆脱王权政治的束缚,让没有“象”的和谐的音声来解构儒家乐论中音乐的政治象征思维模式。嵇康提出“声音和比”的观点,以和谐的比并形态来代替儒家乐论的比附传统,打破了“乐以象德”的象征思维模式,质疑儒家乐论中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德”故事和传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做出阐释。嵇康以道家的音乐思想来阐释移风易俗这一命题,弱化了移风易俗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嵇康一一击破了儒家乐论中的表情观和象德观,强调音乐本体的独立性,提出音声自然的美学观。实则,音声自然的观点不仅强调了音乐本体的独立性,而且建构了士人独立精神的美学形态。魏晋时期,易代之际,嵇康在清音之中寻找到了安置自我心灵的方式,他在“虚心静听”的修持中体悟清音之美,将“清”作为士人独立精神的美学底色,并且“自标清格”,以独立的人格精神与浊世相抗争。“自标清格”的独往之美是魏晋士人独立人格的美学展现,而对自然真美的追求,则是士人独立精神的美学指归。嵇康对自然真美的追索,不仅有着魏晋士人对黑暗政治和虚伪礼教的抨击,还有其自然生长的生命意识的流动和对真与美的人格精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