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对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下肢动脉病(lower extremityarterialdisease,LEAD)的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住院DF患者291例,与同期住院非DF患者60例进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记录二维超声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数量、形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充盈情况,血管狭窄及狭窄率,测量血管及狭窄处流速、RI,观察血流频谱形态;同时对DF组及对照组测量ABI,并对可疑病例测量运动后ABI。对DF组与对照组LEAD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按照Wagner分级法分组,对各组病例CDFI检查及ABI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DFI检查LEAD早期以动脉IMT增厚为初始表现,呈局部节段性,并伴有细小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随病情进展,IMT增厚逐渐加重,呈非“同心圆”样分布,表面可见破裂,内膜下脂酯沉积,血栓形成,IMT病理性改变分布广泛,呈多节段、多血管分布,粥样硬化斑块亦广泛出现于多处血管,且体积逐渐增大,最终占据有效血管腔内容积,导致多节段性血管狭窄、闭塞,下肢有效血流供应减少。DF组动脉硬化性改变多分布于胫前、后动脉及足背动脉,与对照组对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DFI检查DF患者下肢各种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91.4%)较非DF组(35%)明显增高,ABI检查阳性率(48.4%)较对照组(26.7%)明显增高,两种检查方法DF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按照Wanger分级法,0级组CDFI表现为IMT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未见明显血管狭窄闭塞,Ⅰ级组开始出现血管狭窄,Ⅱ-Ⅴ级组出现血管狭窄率在81.8%-99%之间,部分病例出现闭塞,0级组与Ⅱ-Ⅴ级组出现血管狭窄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按照Wanger分级法,0级组CDFI阳性率(94.5%)与ABI检查阳性率(24.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Ⅰ级组CDFI阳性率(90.8%)与ABI检查阳性率(58.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Ⅱ-Ⅴ级组CDH阳性率与ABI检查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连续频谱多普勒观察,频谱异常发生率与ABI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DF组血管解剖学末端峰值流速与对照组比较,股、胴动脉流速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流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CDFI检查及ABI检查DF组阳性病变显示率均高于非DF病例,均可作为LEAD有效观察手段CDFI检查DF组动脉硬化病变早期以IMT增厚及细小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主要表现,晚期上述表现加重,并频繁出现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多分布胫前、后动脉.CDFI检查在DF早期即有阳性表现,对早期DF动脉硬化性病变显示效果良好,但由于探查方法、仪器条件及患者特殊情况,对部分血管狭窄显示率差。ABI检查在DF早期阳性显示率较低,但能对CDFI未显示的血管狭窄做出间接显示,在DF晚期阳性显示率高,与CDFI血管狭窄显示率相当。CDFI频谱异常与ABI异常呈正相关。早期LEAD病变,单纯CDFI或ABI检查,均不能完全检出,应二种检查方法结合,利用CDFI的二维、彩色血流显示及频谱形态等指标综合观察,并结合静息ABI、运动ABI检查,多角度为临床提供LEAD病变证据。 CDFI及ABI对评价DF血管病变均有良好的I临床应用价值,二者联合检查,能更准确的预测早期DF患者动脉硬化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