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食盐业专营体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盐税一直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盐税对我国财政收入的贡献度逐渐下降,专营体制尚存的原因开始转为维护公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但多年来食盐业体制改革呼声不断,其存在合理性已引起各方的质疑。历时十六年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于2016年出台,虽然一定程度上触及到盐业制度的变革,但改革依然建立在食盐业专营体制基础之上,使得食盐业体制安排目前仍存在有待突破之处,这也是专营体制再次引起争议的关键点。随着盐税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的降低和我国部分地区缺碘的区域分布特点,食盐业专营体制存在的主要原因逐渐转为碘盐普及率的保障和食盐安全性。食盐专营体制对于碘盐普及率和食盐安全性固然有一定保障作用,但现实中这一体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专营体制导致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内部寻租问题、体制约束下食盐市场中无碘盐获取困难、产权虚置、委托—代理效率低下,以及私盐泛滥影响食盐质量等一系列降低市场绩效的问题。另外,食盐加碘和食盐安全保障并非只能依靠专营制度进行约束,存在更有效的其他制度安排,以避免专营制度固有缺陷。因此,目前专营体制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否能支持食盐业专营体制长期延续下去仍有待探讨。为深入分析我国食盐业专营体制改革问题,本文以制度变迁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梳理历史上食盐业专营体制起源、演变历程及推动演变的原因;继而结合食盐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目前专营体制发展现状,分别从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探讨深化食盐业专营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同时根据食盐业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状,借助数理模型分析专营体制安排的福利效应;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采盐业面板数据对食盐业专营体制的绩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为食盐业专营体制改革提供经验证据;面对我国食盐业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现状,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路径依赖理论出发分析改革受阻原因,其中包括改革中的协调效应、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效应以及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在利益集团间的重新分配等;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食盐业制度演变方式逐渐由强制性转为诱致性;第二,我国食盐业专营体制延续的必要性逐渐减弱;第三,过度的产业管制政策影响了食盐业绩效水平;第四,食盐业改革受阻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作用;第五,食盐业放松管制是顺应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本文建议结合目前市场中制度改革需求具体情形,在诱致性制度变迁基础上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政策推动改革进程;不断完善食盐业产权结构,改革政企合一的体制;在食盐业中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循序渐进地放松经济性管制,并加强食盐业社会性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