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EFL自然言语中非流利现象(简称“DF”)的异质性特征展开,借以希望能拓展对言语生成理论的理解。 相关文献表明:关于DF的研究很有可能进一步揭示言语生成系统的本质;DF承载的信息能显示系统阻障的位置、方式及相关机制。文献普遍认为DF可以反映某一特定言语生成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以下问题:(1)EFL自然言语中的DF是什么类型?(2)出现频率有多大?(3)属于言语生成系统范畴中的成因是什么? 论文首先采用自然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对话模式及语域。在高校随机选取10名硕士生和10名本科生在自然环境中分组对话,并采取隐秘式录音方式将对话全程录制成WAV文件,得到口语语料库。事后给每位被试发背景信息调查表。根据调查表的信息进行单样本卡方检验以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参照传统转写标准编制本研究的转写系统,将口语语料库转写生成XLS文件格式的书面语料库,生成23117个单词及2307个DF的原始数据。然后建立DF标注系统,确定DF分类计数法,处理原始数据以备统计分析。观测到的非流利语料共分七类包括迟疑、重复、替代、删除、插入五种基本类型及单位置非流利、多位置非流利两种复合非流利。 所得统计数据分别由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和成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涉及三个方面:DF频率、分布及类型。研究结果显示:EFL学习者的自然言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语言成分达到所需最低激活水平的时间少于使用频率低的语言成分;英语中具有与汉语相应句法、语义、音韵的语言成分达到所需最低激活水平的时间少于与汉语不存在相应句法、语义、音韵的语言成分。 论文结论是EFL言语生成系统的样式和方式由各阶段竞争节点的密度和言语处理的自动性决定。 本研究以EFL自然言语为研究对象,以统计数据与客观分析为依据,描述了EFL自然言语中DF的表现形式、分布及频率,论证了EFL言语生成系统造成DF异质性特征的成因,丰富了言语生成理论中有关EFL言语生成系统的论述,为进一步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言语生成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